三重门读后感(文学名著青春成长感悟)


文/徐伟

自认并非韩迷,从不知名便是如此,,听闻《三重门》之名,也没看过《一座城池》正文,仅对其读后感有所涉猎,唯一读过一些内容的,唯有《1988,我想与这个世界说说》。不写此文,并非代表本人就此由路人转粉,依然保持原状,只是不想一直作为旁观者驻足路旁,需走出来呼吸些新鲜空气。

我对于国产电影的评判标准向来不高,也无法要求其达到很高的水平。在中国,一部电影的艺术价值须暂搁一边,最受关注的是其实用价值。观影体验若能达到爽、哭、笑、惧等效果,这样的电影于我而言便足够了。假如电影脱离生活,观众又如何从中找到共鸣?别忘了,支撑电影产业的基石是普罗大众,而非那些懂得艺术的人。韩寒显然明白此道,其做法不仅仅是点醒我们,更是狠狠打了我们一巴掌,其意义正如姜文从前说过的,电影是可以昂首赚取金钱的。

洗涤心灵是公路片最核心的属性,如何用一场旅程洗涤心灵是一部公路片的魅力所在。《后会无期》在这一方面的表现只能说是及格而已:故事过于分散,缺乏渐进性。

影片中大段的航拍镜头固然精彩,但同时也让故事变得支离破碎,其他镜头则显得不够宏大。你会发现,周沫的故事与刘莺莺的故事可以互换,仙人跳那段放在最前面也行得通。镜头的单薄致使刘莺莺的反转缺少铺垫,剧情设计也显得狗血无情,但倒也应了那句“愿天下有情人都是失散多年的兄妹”。影片最后大段的沙漠远景,画面很美,颇有意境,但我却看得一头雾水。

所谓的洗涤,抱歉,我从这部影片中看到的只有妥协:钟汉良的妥协,浩汉的妥协以及毛毛的妥协。惟一没有妥协的是江河,这个让东极岛名声大噪的男人,最终成功让苏米回到他身边。然而他成功的关键却是浩汉,这个哥们丢下自己的工作,抛弃一切,只为送江河一程,才有了此番旅程。伤浩汉最深的却是江河,如此直截了当,如此不留情面,以至于只能以一个背影作为最后的告别。

贯穿整部电影的只有韩寒的打脸技术,而正是这打脸环节,值得你走进影院,好好思量一番。

影片一开始就为打脸埋下伏笔。浩汉认识的朋友遍布各地,却始终没有在影片中出现;立志建设家乡的他,最后选择了一条西行的路来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那位英雄般的父亲,到头来却是个懦夫;那位自认为想上就上的姑娘刘莺莺,竟是他这世上唯一的亲人。苏米表现得如此专业,却原来不是做鸡的。大义凛然的上江老师阴差阳错地叫了服务员,却如此拘束。老三胡生最信任的两个朋友,遇到危难时根本没想起他。口口声声说自己决定的事情不会改变的江河,一转身便反悔。信誓旦旦说自己会睡在他们后面的苏米,却比谁都睡得好。三叔痛骂乱丢烟头的人之后,随手丢了自己的烟头。看似精神境界比他们高一截的阿吕,实则是个骗子。收音机里的谈心节目,只是一份表面工作而已。温水煮青蛙的实验,更是狠狠地讽刺了一番……一切都不是最初说的那样,一切都不如你所想的模样,剧情就这样在这样的冲突中进展。这种冲突极容易让人哈哈大笑、莞尔一笑、会心一笑,这便是优秀剧本的魅力以及演员扎实的表演功底。

影片最精彩的打脸之处在于: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一句韩氏金句的江河反倒成功了;阿吕,一个连名字都不愿透露的人,点燃同行者的豪情壮志,随后又将其粉碎得无影无踪;其他貌似哲学家的人或多或少都是人生的失败者,不得不说是种讽刺。从另一种层面上来说,正是由于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才造就了他们对人生感悟的独特之处,这种感悟只有用心体会,才能加以升华。在这部影片中,也许韩寒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人人都能说出头头是道的大道理,但最硬的道理一定是掌握在那些低头干实事的人手里。

抛开略显稚嫩的剧情,将片中人物符号化,你会发现,每个人身上都能找到曾经的自己:野性的浩汉、自由的阿吕、理性的江河、幼稚的老三、成熟的刘莺莺、自然人的苏米、社会人的三叔。每个人都有象征的意味,这些意味构成了一个社会。社会从来都是最难以把握的画面:拍得大了,容易消化不良;拍得小了,根本不能展示出真实的社会风貌。而贾樟柯,三叔的扮演者,正是把控此类镜头最擅长的导演。优秀的导演总能用镜头将故事娓娓道来,以点带面,一个镜头就足够了,而明显韩寒在这方面还需要再进步。

回归正题。野性的浩汉烧了自己的房子,这是他亲手埋葬自己的过去,而此举与歌词中所唱的歌词是遥相呼应的——这是一个多么痛彻心扉的牺牲与领悟;自由的阿吕,实际上他的一生都被束缚了,看似是一场自由之旅,当夹杂所谓情怀时,其实已经变了味道。理性的江河,看似冷漠无情,但实际上他比谁都懂该容忍这个社会,懂得随遇而安。一切都有着它特有的象征意义,一切就看你如何去解读。当自由以小偷的形式离开,野性以决裂的形式离开,最后才是理性的成功。后会无期,同样的,再也见不到过去纯真的自己,这一切不得不说是在另一方面打脸,然而这一切,难道不是时常在我们生活中上演吗?多少人屈服于现实,为了他人眼中的成功,蜷缩在一处;又有多少人,每天奔波不知所往,身体忙得要命,内心空得要死。浮躁、焦躁……谁都不知道你的需要,你自己也不知道,因为你过早的对自己的某些部分说了后会无期。

有人说,没有经历过的人是读不懂这部电影的;我想说的是,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他真不需要读懂;或者根本就没有读懂不懂之说,一切的解读都是比作者更大的;又或者,导演只是想讲个简单的故事——两个男人和一条阿拉斯加的西行故事,而情怀早被那条阿拉斯加吃掉了。在当下的中国,讲究情怀和艺术还是交给那些有时间的人吧!那些所谓解读亦是如此。

“你接下来要去什么地方?”

“下一个地方。”

“你接下来要干什么?”

“下一部戏。”

发乎情而止于理,这是本片最令我感动和温暖的地方。与人的后会无期,始于此!

眼界决定世界,异见(微信号:yijian1000)邀您从多个维度看世界!假如没异见,就关注我们;假如有异见,就跟我们一起发表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