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s是什么意思


从“小采购”到“大采购”:解读采购管理的五个发展阶段

哈克特集团(The Hackett Group)提出的采购管理五阶段模型,清晰地勾勒出采购职能从“小采购”到“大采购”的演变路径,这五个阶段分别是:供料、价格、总成本、需求管理和全面增值。

1. 供料阶段:确保供应

此阶段,采购的核心任务是“确保有料”,采购员如同“文秘”, 职责局限于下单、跟单、收料和付款。例如,早期高科技公司工程师制定物料需求,采购员仅负责执行采购流程;又如,小型公司采购量少,议价能力有限,能按时供料已属不易。 虽然也参与议价,但影响力微乎其微,因为:

内部客户(如工程师)强势主导,从确定规格、选择供应商到价格谈判都拥有绝对话语权;
公司规模小,分工不明确,采购只是辅助性支持功能,缺乏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供方市场透明度高,原材料等物资价格波动空间小。

这种情况下,采购处于粗放经营阶段,受制于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压力,以及自身地位和能力的局限,只能以“确保有料”为首要目标,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能轻松实现高按时交货率。

2. 价格阶段: 追求节支

迈入价格阶段,采购员化身为“谈判专家”,节约成本成为首要考核指标(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交货和质量)。企业开始系统地跟踪和比较价格,并通过与市场价格指数(如美国的PPI)或历史采购价格对比,计算采购价格差异(PPV)来评估采购效益。 如何定义标准价格、跟踪实际采购价格以及预测价格差异,往往成为困扰采购和财务人员的难题。许多大型企业为此建立了复杂的采购体系、流程和政策,甚至将其发展成企业的盈利中心,例如:

惠普和IBM利用规模优势,以低价采购产品,再加价销售给自有供应商或整合到最终产品中,从中获利;
希尔顿酒店也将采购部门转型为利润中心。

caps是什么意思

图101:采购管理的五个发展阶段

来源:五阶段来自哈克特集团,大采购、小采购是刘宝红提出的。

尽管采购节支是易于量化的重要指标,但它仅仅是成本的一部分。 过于追求低价采购,可能导致使用、维护等后续成本增加,反而得不偿失。

3. 总成本阶段:全局优化

意识到采购价格只是成本的一部分,企业开始追求总成本最优,将运输、仓储、关税、汇率、使用、回收等因素纳入考量,采购也从简单的“持币购物”转变为“供应链管理”。

真正实现总成本最优并非易事,因为:

专业分工导致部门壁垒,各部门各自为政,难以进行跨部门协作;
总成本的影响因素众多,难以全面兼顾,例如:采购量、库存成本、运输方式、质量成本、机会成本等。

尽管如此,追求总成本最优的理念仍然驱使着企业不断探索,因为即使是次优化,也能带来显著的成本节约和价值提升。

4. 需求管理阶段:主动参与

前三个阶段侧重于供应端优化,而需求管理阶段则强调尽早介入需求定义,通过理顺需求来优化供应。 采购不再是被动执行,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设计和计划环节,从“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预防”,例如:

预判供需关系,尽早与计划部门沟通,合理设置安全库存,减少紧急采购;
与内部客户沟通,优化不合理的需求设计,降低供应商成本,最终有利于企业。

在供应链中,每个环节都扮演着“客户”和“供应商”的双重角色。 采购部门不仅是供应商的客户,也是内部用户的供应商。 “小采购”往往局限于客户角色,而“大采购”则积极扮演内部供应商角色,主动理解、管理和引导需求。

5. 全面增值阶段:创造价值

最终,优秀的采购部门不仅要管理好供应,更要创造价值。 这要求采购人员具备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够:
深入了解市场趋势和技术发展,识别潜在的供应风险和机遇
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创新和持续改进
积极参与公司战略制定,提供供应链视角的洞察和建议

从“小采购”到“大采购”的蜕变,是采购职能不断升级的过程,需要采购人员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主动拥抱变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造更大的价值。

采购工作的技能要求更高。需要注意的是,“对外拓展”(攘外)和“内部安抚”(安内)不同,“对外拓展”与供应商打交道,相对容易,无法说服还可以施压;“内部安抚”与内部客户打交道,往往更困难,主要得说服,需要采购熟悉内外客户的业务、具备出众的领导才能,并能从供应链的角度论述具体决策的影响。或者说,“对外拓展”和“内部安抚”都在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转移问题,另一种是解决问题。“对外拓展”通常可以通过转移问题来解决问题,但“内部安抚”是与内部客户打交道,需要通过解决问题来解决问题,我们必须真正理解问题,清晰阐述问题,并找出更优的解决方案。

举个例子。在 VMI 模式下,供应商承担库存,生产部门自然希望将库存水平调得很高,永无断料之虞。采购必须认识到,如果设计变更,或者无法按照预期开拓市场,就会出现大量积压库存,公司必须承担全部责任,至少有连带责任。库存过高,供应商的资金积压太多,资金成本就很高,最终都会转嫁到采购方。这只是理解问题,把问题阐述清楚,但并没有解决问题。生产部门当然知道库存风险,那为什么还是要求多放呢?因为需求和供应的不确定性。前者对采购来说很难影响,但后者却在采购的掌控中,那就是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将他们管理好,比如统计准时交货率,督促供应商说到做到,降低供应的不确定性。

再比如说,生产总是希望供应商越多越好,这样有备份。但从采购的角度,你必须能够清晰地解释给生产,供应商太多,采购额分散,公司更难驾驭供应商;一个料号分配给多个供应商,供应商的忠诚度下降,旺季到来时反而没有任何供应商愿意建立产能(“三个和尚无水吃”)。你必须有能力解释给生产,但仅能解释并不能解决问题——生产仍然希望有备份。为什么?这又回到供应商的执行能力上:要么没选好,要么没管好,供应绩效不稳定,生产部门不放心,那就驱使采购去找备份供应商。那真正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就是提高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能力,以便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做好后续管理。

要知道,改变能力,就不能改变行为。在这里,行为是内部客户的,能力是采购的。内部客户的一些要求(行为),看上去有些不理性,往往也是采购的能力决定的。就像上面的两个例子,如果采购不提高选择和管理供应商的能力,让供应商有效满足生产的需求,生产部门就会继续要求提高库存水平、选择备份供应商。管理需求并不是简单地对客户需求说不,给客户制造障碍;管理需求更多的是真正理解问题,提高自身的能力,把分内的事做得更好,从而给客户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谈完了第四阶段,即管理需求,通过梳理需求以梳理供应,我们接着探讨采购的第五阶段,也是最高阶段,即全面增值阶段。卖得好不如买得好。在很多行业,采购已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在汽车制造业,整车厂每 100 元的成本中,有七八十元必须付给供应商;在合同加工业,人工成本都差不多,能否拿到订单,采购获得的材料价格至关重要。这些都说明了采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采购已成为公司的命脉,不仅在于成本节约,还在于确保采购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

采购介于公司与供应商之间,处于天生管理供应链的位置。随着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加大,采购上升到战略层面,更突出了其供应链管理者的角色。相应地,采购指标也增加了许多财务、运营方面的内容,例如现金流、资产周转等,在公司的全面增值中扮演重要角色。

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理解采购的全面增值角色。一个公司想要生存,需要做好三件事,即企业运营的铁三角:开发出好产品(产品管理)、卖个好价钱(需求管理)、以适当的成本生产出来(供应管理)。在外包盛行的模式下,生产、组装主要发生在供应商处,采购是供应管理的主力军。而要做好供应管理,采购必须与设计、营销更紧密地合作,积极影响需求,从更多方面为公司增值。

caps是什么意思

图 102:企业运营的“铁三角”

有些公司说,我们的采购处于“全面增值阶段”,的确关系到公司的存亡,因为市场竞争激烈,采购买得不好,销售就没法卖得好。采购的压力巨大,采购的能力呢,或者说解决问题的办法呢,还停留在第二个阶段的价格谈判,说白了,就是利润转移,通过转移问题来解决问题。结果呢,根本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反而因为转移到不合适的对象,更加难以解决。

这就像扛着土枪土炮来打核战争。美国的汽车行业可谓代表:整车厂的采购致力于压榨供应商的最后一个银元,结果是双方关系恶化,势同水火。长期下来,整个美国的汽车行业面临崩溃。原因很简单:采购的全面增值不是通过优化供应链、解决问题来降低供应链成本,而是通过强势做法转移问题和成本到供应商处。采购的失败在于无法打造一流的供应链,公司自然也就无法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五个阶段很难割裂。事实上,无论处在哪个阶段,五个阶段的事采购都在做。比如整体采购处于全成本阶段(第三个阶段),并不是说采购就不催料(第一阶段),不砍价(第二阶段)。采购仍然在尝试管理需求(第四阶段)、全面增值(第五阶段)。关键在于主要资源花在哪个阶段:在采购强的公司,更多的资源是花在高阶段的事上,是“大采购”;在采购弱的公司,采购更多地是做低阶段的事,是“小采购”。作为采购职能,要定期评估采购所处的阶段,是否与业务需求匹配;如果不匹配的话,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建设,比如组织、流程和系统方面的提升。

原创: 刘宝红 来源:供应链管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