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为什么叫士多啤梨


从“士多啤梨”到文化自信:浅谈两岸三地翻译的差异与变迁

你或许好奇,“士多啤梨”这种奇特的名字,怎么会和我们熟悉的草莓联系在一起?其实,“士多啤梨”不过是“strawberry”在香港的粤语音译,类似的例子还有“车厘子”(cherry,樱桃)。这些译名初听陌生,却也反映出两岸三地文化交流的有趣现象。

草莓为什么叫士多啤梨

为何会有如此差异?经济基础和社会开放程度起着决定性作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澳地区经济繁荣,文化输出强劲,如同当时的港台影视风靡大陆,说“士多啤梨”似乎比“草莓”多了几分洋气。翻译的最终目标是“信达雅”,两岸三地的翻译差异也体现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和审美取向。

以体育为例,对比大陆、港台译名,我们能感受到不同的语言魅力:

  • 切尔西 (Chelsea) - 车路士:后者更具画面感,仿佛能让人联想到激烈的比赛场景。
  • 阿森纳 (Arsenal) - 阿仙奴:两种译名风格迥异,展现出不同的文化韵味。
  • 富勒姆 (Fulham) - 富咸:与“毕咸”(贝克汉姆)的译法一脉相承,体现出译者的一致性。
  • 南安普顿 (South Ampton) - 修咸顿
  • 尤文图斯 (Juventus) - 祖云达斯
  • 都灵 (Torino) - 拖连奴

大陆的翻译更注重“信达”,力求准确传达原意;而港台译法则更具想象力,用词也更具浪漫色彩。

这种差异也体现在日常用品的翻译上:

  • 海飞丝 (head&shoulders) - 海伦仙度丝
  • 大众汽车 (Volkswagen) - 福斯汽车
  • 路虎汽车 (LANDROVER) - 荒原路华
  • 奥迪 (Audi) - 雅迪 (香港)
  • 沃尔沃 (Volvo) - 富豪 (大陆市场若以此命名,或许销量更佳)
  • 捷豹 (Jaguar) - 积架 (香港)

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和文化自信的提升,大陆在文化输出方面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曾经风靡一时的港台影视娱乐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优秀国产作品。相信在未来,大陆文化将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