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双壁的两部史书是


史学双壁的两部史书是

司马迁与司马光




读书对我们有益,特别是经典著作,它们代代相传,永不衰老,让我们获益良多。


我国史学研究的两个高峰《史记》和《资治通鉴》就是这样的经典之作。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司马迁,《史记》内容丰富,贯通古今,从黄帝到汉武帝,用五十二万多字,写了三千年历史。文字简练却涵盖各个领域,包括天文、地理、人物和事物,无所不包,堪称一部百科全书。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学之绝唱,没有韵律的《离骚》”,也就是说,《史记》无论在史学价值还是文学价值上都达到了巅峰,是每个人都应该阅读的奇书,更是国学的基石。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全书294卷,不计标点约有330万字。该书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开始,到北宋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结束,记载了从战国初年到五代末年共1362年错综复杂的历史,是一部贯通古今的编年体史册,其规模和气势,在古代中国不可比拟,即使放在世界中世纪历史领域中也举世无双。


在生活中,阅读历史不仅能增加话题,还可以拓宽我们的认知。无论何时,阅读历史都不会太晚。如果有机会的话,最好还是早点开始读史。




扩大视野,拓宽视野

受人尊崇的典籍


《史记》古籍



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总结历史。《史记》和《资治通鉴》作为鸿篇巨制,详尽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跨越古今,涵盖了历代的重大事件,包含了兴衰得失。


《史记》将人置于中心,描绘了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物活动,从古至今都有叙述。其中涵盖了帝王将相、公卿贵族、士农工商、医卜游侠以及各类市井百姓,全面地展现了社会各个方面的人物与生活。司马迁在自己评述《史记》时表示,这部作品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希望通过研究天与人的关系,贯通古今历史,找出历史变化的规律。《史记》是一部通史。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司马迁阐明了自己的思想观点,体现出一种创新精神。《史记》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内容丰富而精辟,融入其中的思想体系也十分宏阔和广泛。例如,作品中体现的天人观、政治观、经济观、历史观、战争观、民族观、道德观、人才观等,都展示了司马迁的观点,代表了当时最进步的思想。韩愈称赞道:“汉朝时期没有一个人不会作文,只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才华最出众。”金圣叹说:“司马迁默默忍受困苦,为了功名,一生致力于史学。”钱谦益认为:“司马迁具备开创历代的才能和学识,凭借《史记》创立了自己的地位。”梁启超说:“在史学界,司马迁是第一祖师,太史公确实是史学领域的创始人。”

《资治通鉴》涵盖了中国古代从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即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清代的张之洞和近代的梁启超对此作品进行了高度评价。张之洞表示:“若要了解历朝历代的大势,最好的参考就是《资治通鉴》和《续通鉴》。”梁启超认为:“司马温公的《通鉴》是一部关乎天地的伟大文献。其宏伟的结构和丰富的内容,使后世想要撰写通史,势必会以此为蓝本,至今仍没有超越它的作品。”明代的胡应麟说:“自从有了书籍以来,没有作品像《通鉴》一样。”清代的王鸣盛表示:“这是天地之间必不可缺的书,学者必读的书。”清代的浦起龙对《资治通鉴》影响的评价非常高。他说,编年史在国史上无法取代,史体偏缺了五百多年,直到宋代司马光才开始撰写《通鉴》,之后形成了史纪体两种史书的并存,至今继续发展,功劳非常伟大。这段话意思是说,《资治通鉴》推动了编年史书的复兴,产生了一系列贯穿中国历史的编年史书系列,与史传体的全史相辉映。司马光对中国史学的贡献,确立了他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