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m等于多少厘米 1pm等于多少厘米长度


原子内部:是虚无还是真实?
你是否想过,我们肉眼所见、触手可及的物质世界,如果将其无限细分,最终会是什么样子?
近年来,一些分析原子内部结构的文章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荡荡的空间,质子、中子、夸克、玻色子、弦……一层层深入,最终指向一个结论——世界是由一维的“弦”和能量构成。
这种说法不免令人感到困惑,难道我们所处的世界是虚幻的吗?
本文将带你一起深入原子内部,揭开这层神秘面纱。
我们来感受一下原子内部空间的空旷。
想象一下,将一个原子放大到体育场大小:
原子核: 位于体育场中央,但其大小仅相当于一颗绿豆!
电子: 在看台上随机运动,比座椅上的灰尘还要小!
由此可见,原子内部的空间 vast majority是空的。
原子的质量却不容忽视。
原子直径尺度约为10⁻¹⁰米,例如碳原子直径约为1.82×10⁻¹⁰米。
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占比高达99.96%,例如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仅为1.993×10⁻²⁶ kg。
虽然原子内部空间 vast majority是空的,但它并非虚无。
那么,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空间里到底有什么呢?
质子和中子: 除了氢原子外,其他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包含质子和中子。
强大的电场: 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两者之间存在强大的静电相互作用。
电子云: 电子以接近光速绕原子核运动,其轨迹并非固定轨道,而像云雾一样弥散分布,形成“电子云”。
无形的“壳层”: 电子在特定轨道上运动,形成一层或多层无形的“壳层”,阻止其他物质进入。
正是这种结构,使得看似空旷的原子拥有极高的强度。
让我们进一步探索原子核的奥秘。
原子核密度极高: 约为10¹⁷kg/m³,相当于将1亿吨物质压缩到1立方厘米的空间内。
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决定了原子的性质: 质子数决定原子序数,中子则起到稳定原子核的作用。
总结:
看似空旷的原子内部,蕴藏着复杂的结构和强大的力量。原子并非虚无,而是由真实存在的粒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对于原子内部更深层次的探索,将不断刷新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知。
原子核内部的奥秘:微观世界探秘

原子核并非空无一物,构成它的质子和中子通过强大的强力紧密结合在一起。质子的静止质量约为1.6726231(10)×10⁻²⁷kg,是电子质量的1836倍;中子的尺寸与质子相近,静止质量约为1.6749286(10)×10⁻²⁷kg,大约是电子质量的1838倍。需要注意的是,原子核的质量并非简单地等于质子和中子质量的总和,实际上它略小于两者之和,这是因为一部分质量转化为了核子之间的结合能。

我们知道质子带正电,它们之间存在静电斥力,那么原子核内的质子为何能够紧密结合而不发生分离呢?

答案是核力的作用。

由于带相同电荷,两个质子之间,或者说两个原子核之间存在静电斥力。静电力十分强大,它赋予了质子各自的“势力范围”,我们称之为库仑势垒。想要克服库仑势垒将两个质子强行挤压在一起需要极大的能量。

当两个质子之间的距离缩短至约2.5fm(飞米,1飞米等于一千分之一皮米)时,核力开始发挥作用,它会迅速将质子拉近并结合,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被称为核聚变能,它来源于质子质量的一部分转化。核力,也被称为强力,其强度是静电力的137倍,它保证了原子核的稳定性,使其不会轻易分裂。

根据量子理论,原子核内部的结合力是核力,它是一种强相互作用力,由介子传递。介子是由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

科学家们利用强大的粒子对撞机撞击微观粒子,证实了质子和中子还可以进一步分割,它们由更小的基本粒子——夸克组成。

与电子类似,夸克也是一种基本粒子,并且具有质量。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六种不同“味道”的夸克,分别被称为上夸克(u)、下夸克(d)、粲夸克(c)、奇夸克(s)、顶夸克(t)和底夸克(b)。每种夸克的质量都不相同,例如,上夸克的质量约为1.7-3.3 MeV/c²,带+2/3电荷;下夸克的质量约为4.1-5.8 MeV/c²,带-1/3电荷。

通常情况下,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结合形成一个质子,而一个上夸克和两个下夸克结合形成一个中子,质子和中子也被称为重子。质子和中子的电荷性质由组成它们的夸克的电荷决定。从夸克的角度来看,中子并非不带电,只是对外表现为电中性。

夸克之间并不直接相互吸引,将夸克束缚在一起形成质子或中子的媒介是另一种基本粒子——胶子。胶子本身没有质量,但它负责在夸克之间传递强力,从而将夸克束缚在一起。量子物理学认为夸克不能单独存在(夸克禁闭),因此尽管胶子像光子一样没有质量,但它无法达到光速,因为它必须与夸克共存。

而将质子和中子拉在一起形成原子核的介子,则由一对正反夸克组成。

目前还没有实验能够证明夸克可以继续分割成更小的粒子,但科学家们推测夸克可能具有更深层的结构,这或许决定了夸克拥有不同的“味道”、“颜色”以及质量。也许在未来,我们能够证实夸克是否可以进一步分割,但这需要理论和实验的共同支持。

截至目前,科学家们已经证实的基本粒子包括:

6种夸克:上夸克(u)、下夸克(d)、粲夸克(c)、奇夸克(s)、顶夸克(t)和底夸克(b);

6种轻子:电子、μ子、τ子、电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

4种规范玻色子:光子、胶子、W玻色子和Z玻色子;

以及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

通过对微观世界的探索,我们获得了以下认识:

一、原子内部并非空无一物,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是具有质量的实体粒子,尽管原子内部的空间相对较大,但强大的静电力使得这些空间“不可侵犯”。

二、原子核内部的强相互作用力将质子和中子束缚在一起,要克服静电斥力实现核子的结合需要巨大的能量;而当两个质子足够接近时会引发核聚变,伴随着巨大能量的释放。

三、质子和中子由更小的基本粒子——夸克构成,夸克通过胶子传递的强力结合在一起;类似地,原子核内部的核子之间通过正反夸克对组成的介子传递的强力结合在一起。

四、原子并非虚空,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都被证明具有体积和质量,原子是质量和能量的结合体。最近的科学研究表明,此前被认为“静止质量为零”的光子也拥有微小的质量,其数值小于1.2×10^(-51)g。这进一步证明了构成宏观宇宙的物质是真实存在的三维物体,而非由一维“弦振动”或能量构成的虚幻世界。

五、科学需要推理和想象,但更需要经得起检验的证据。单纯的计算、推理和想象并不能构成科学理论。到目前为止,“弦理论”、“十维时空”、“膜结构”、“多重宇宙”以及“宇宙由能量构成”等概念都仅仅停留在数学推演层面,缺乏实验和观测证据的支持。


尽管"弦理论"自诩能解释一切奥秘,但遗憾的是,它从未得到过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