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躲灯讲究 正月十五新媳妇躲灯的说法


“昔日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时间飞逝,春节的压轴环节“元宵节”悄然而至,虽然元宵节并非法定节假日,但恰逢周末,相信许多人都已步入假期。这个元宵节,你准备如何度过?

俗语有云“过了元宵才算过完年”,元宵节犹若为春节加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故得名“闹元宵”。这个“闹”字,不仅蕴含着热闹、喧嚣之意,更传达了人们欢度佳节、共庆团圆的喜悦之情。

元宵节的起源可追溯至汉代,但当时节期较短,一般仅有一天。到了唐代,元宵节逐渐演化为盛大节日。唐代诗人卢照邻曾咏叹“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此时节日已扩展至三天。宋代对元宵节尤为重视,节期长达五天,并涌现出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诸多庆祝活动。明清时期,元宵节节期渐短,但仍是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

月到十五分外圆。

2008年6月,元宵节光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重要认定,进一步彰显了元宵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

今年2024年的元宵节,我们有望目睹“全年最小满月”,即月球在绕地球公转轨道上的最远点形成的满月。与最大满月相比,最小满月视直径小约14%,亮度也有所差异。虽然此类现象约每13个月出现一次,但恰逢元宵节却属罕见,下一次的缘分将等到2086年的元宵节,可谓六十年一遇。

元宵节不仅意味着年的终结,除了各种风俗习惯外,民间还流传着“白日无禁忌,晚上早关帘”的说法,此中缘由何在?以下一探究竟。

过去在农村,每逢元宵佳节,老人们便会念叨“元宵要躲月,大家关好帘”,那么躲月因何而来呢?躲月实质上就是“躲太岁”,元宵节既是元宵之夜,也是新月换旧月之时。一年之中共有十二次满月,而农历正月初一也被称为“寒月换新月”,在月交替之际,需要躲月。

遵如祖训,躲月可保诸事顺遂。虽然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但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寄望于通过躲月避灾消厄。

躲月并非人人皆躲,而是针对特定生肖。民谚有云“本命年‘犯太岁’”,人们常将“本命年”戏称为“槛儿年”,即度过本命年如同跨过一道门槛。今年乃是甲辰龙年,因此属龙者需躲月。

除属龙者外,与本命年生肖存在“冲、害、刑、破”关系的生肖亦需躲月,分别为生肖狗(冲)、生肖兔(害)、生肖牛(刑)、生肖羊(破)。

躲月该如何进行?当然不是让人昼伏夜出,今年元宵节满月时间为当晚八点半,即2月24日的20:30分,因此只需在元宵节晚上八点至九点期间,与他人保持和睦相处,不生气、不哭闹即可,开开心心地过个节。

“躲月”与“躲春”虽同为民间传统的“躲”的习俗,但蕴含的道理却截然不同。当“躲春”之时,人们选择足不出户,闭门不出,而“躲月”并非如此,它不是身体上的回避,而是心灵上的净化与调适。

躲月追求的是内心的平和与安宁,摒弃的是浮躁与忧虑。这与元宵节的“闹元宵”相得益彰,都体现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白日无禁忌,晚上早关帘”这句话中的“帘”,实则是指我们的内心“心帘”。它告诫我们,在元宵佳节之际,应放下内心的包袱和纷扰,不要沉溺于无谓的妄想之中。相反,我们应该敞开心扉,积极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让欢乐和喜庆充满心间。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心灵得到放松和滋养,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年后生活的每一场挑战。

褪去“白日无禁忌,晚上早关帘”的神秘面纱,它并非严苛的禁锢,而是一份节日心境的传递。同样地,“躲月”并非迷思,而是提醒我们放下执念,以轻盈从容的心态拥抱元宵节的喜庆。

作为春节的盛大收官,元宵节也承载着新一年美好的祝愿。愿我们在这个温馨的节日里,寻觅内心的安宁与欢悦,让未来的每一天都如月光般皎洁,幸福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