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是谁说的 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春天,科举进士放榜的日子又到了。

苏轼、苏辙、曾巩、曾布、章惇、张载、程颢、王韶……谁能想到,这些出现在进士榜单上的普通名字,将被载入史册?谁能想到,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会影响中华民族的思想、政治、经济走向?

在这些人中,38岁的张载似乎并不出众。

这位曾立志从军的儒生,在走进科举考场之前,已在秦岭太白山下潜心读书、思考二十余载,与天地心灵对话,探寻如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千百年来,张载和他的精神文化遗产,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闪耀光芒。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是谁说的(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生鞠躬尽瘁

张载(1020—1077),字子厚,陕西眉县横渠镇人,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宗师,也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由于他晚年在家乡设馆讲学,世人称他为“横渠先生”。

张载祖籍河南大梁(今开封)。北宋景祐二年(1035),他的父亲张迪不幸病逝。年少的张载和弟弟张戬、母亲陆氏一起,护送父亲的灵柩,离开了四川涪州(今重庆涪陵),返回大梁。路途遥远,开销不小,他们才走出斜谷,就花光了所有的钱。他们又听说前方发生战乱,张家人决定将张载父亲安葬在横渠镇南8公里的大振谷迷狐岭上。从此,张载便在眉县安家,在横渠镇崇寿院读书。

张载生活的时代,正值西夏强盛之时,北宋西部边境经常受到西夏的侵扰。年轻的张载喜爱兵法,立志从军,希望能够抵御外敌,报效国家,建功立业。21岁时,他写成《边议九条》,并向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在延安军府衙内,范仲淹召见了这位儒生。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认为张载如果专心学习,一定能成就大事,于是劝他:“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意思是说你本是一名儒生,好好读书才是正业,为什么要想着从军呢?范仲淹还建议他研读儒学经典《中庸》。

从研读《中庸》开始,张载踏上了学术创造的道路。

北宋嘉祐二年(1057),张载赴大梁参加科举考试,欧阳修担任主考官,张载考中进士。在等待朝廷任命期间,张载受宰相文彦博邀请,在开封相国寺设虎皮椅讲授易经。在与程家兄弟交流的过程中,他发现程颢和程颐对《易经》的理解远比自己深刻。

虽然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但他虚心待人,当他意识到二程对《易经》的研究超过了自己,便毅然撤掉了虎皮座椅,然后对听讲的人说:“易学之道,吾不如二程。可向他们请教。”

后来,他先后担任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等职务。无论在哪个岗位任职,他都认真负责,政令严明,施行仁政,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

51岁时,由于对王安石的新政有看法,张载辞官回到横渠镇,依靠家中薄田维持生计,并在崇寿院讲学著书。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大量作品,总结自己的学术思想。为了践行自己的理念,他和学生们购买了很多土地,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实践。如今,在横渠镇的崖下村、扶风午井镇、长安子午镇仍然保存着这些遗迹,流传着“横渠八水验井田”的故事。

北宋熙宁十年(1077),58岁的张载再次入朝为官,担任同知太常礼院职务。由于他支持推行复古婚冠丧祭之礼没有成功,便借病辞官回家。当年冬天,他在行至临潼驿馆的途中,与世长辞。

据史料记载,张载去世后,家人无力为他置办棺木。家中箱柜打开后,也只有书籍,最后是学生们筹集资金,将他遗体运回眉县,安葬在当初他父亲的墓地——大振谷迷狐岭上。

张载一生忧国忧民,鞠躬尽瘁,著书立说,终身清贫。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是谁说的(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次思想高峰

“横渠先生所创唯物主义,比笛卡尔早了500多年,世界唯物主义哲学之父,张横渠当之无愧。”1960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将军访问西安时,对陪同他的周恩来总理如此说道。眉县横渠镇张载祠(横渠书院)的碑刻记录着这句话。

横渠书院也见证了张载开创的学术思想。

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孔子创立的儒学占主导地位。经过先秦儒学、汉唐儒学的演进,到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理学是在“三教合一”的背景下,为了应对新的时代课题而创立的新儒学。张载开创的关学正是宋代理学的重要一脉。

在著名关学研究专家、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刘学智看来,宋明理学史上涌现了许多思想家,其中北宋张载、南宋朱熹、明代王阳明代表了理学史上的三座思想高峰,张载关学则是宋明理学史上的第一座高峰。

“张载的思想是在气论的基础上讲心性论,其确立的‘性与天道为一’的理学主题,事实上影响了整个宋明理学。”刘学智介绍说,作为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宋明理学的一些基本范畴和重要命题,在张载那里已经提出或已见端倪;理学的基本框架在张载那里已见雏形;张载批判佛老的态度也成为当时理学家的基本理论立场。

“张载的思想是在总结汉唐儒学‘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之蔽,在‘出入佛老数十年’,又反思北宋社会积弊的思想基础上所进行的理论创造。所以全祖望说他‘勇于造道’,吕大临评论他的学说,是‘自孟子以来,未之有也’,他的学术思想把北宋理学推向高峰。”刘学智说。

关学是中国儒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学派,前后延续800余年,它与二程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一起,奠定了从北宋到清末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基本意识形态。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主席、西北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赵馥洁在《关学精神论》中介绍,自北宋张载创立关学之后,800年间,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它经历了北宋昌盛、金元衰落、明代复兴、清朝嬗变的历史轨迹。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学派如何争论,关学重使命、崇道德,求真务实,经世致用,崇尚气节的精神始终如一。关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派,不但在哲学智慧上为中华民族的智慧宝库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在人文精神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其哲学智慧和人文精神至今仍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和资源。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是谁说的(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肩使命担当

张载的“横渠四句”:哲思的精髓
在北宋著名思想家张载的思想遗产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备受推崇,堪称其思想根基所在。明代思想家冯友兰称为“横渠四句”。
“正蒙”:哲思的集大成
1076年秋,57岁的张载完成扛鼎之作——《正蒙》,集其哲学思想之精华与体系。“横渠四句”正是他哲学主旨的浓缩表达。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这是张载赋予自己的重大使命与责任,彰显了儒家博大的胸襟。
“为天地立心”:精神价值的根源
“为天地立心”体现了张载高远的理想、抱负和价值观。他主张一切志士仁人都应顺应宇宙万物的需要,肩负起为社会确立精神方向和价值系统的历史使命。张载认为,“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人者,天地之心也”,人为天地所立之心,就是“立天理”之心,确立仁爱之心。这是“横渠四句”的核心思想。
“为生民立命”:民众精神家园的构建
“为生民立命”,是张载为民众提供做人准则、精神方向和价值目标的理念。“生民”指民众,“立命”即“立道”。张载将引导民众确立正确的生活准则和精神方向作为其奋斗目标,以帮助他人安身立命,确立生命的意义。在这里,张载意图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人们寻找一个精神的家园,使其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为生民立命”体现了张载崇高的精神境界。
“为往圣继绝学”:儒家道统的传承
“往圣”指历史先贤,“绝学”指历史上因异端思想而中断的儒家传统。张载承载起传承和发扬儒家绝学道统的历史使命,建立新儒学的理论体系。这既体现了张载的学术抱负,也彰显了其精神情怀,指明了理学发展的精神方向。
“为万世开太平”:终极的社会理想
刘学智介绍道,张载“立心” “立命” “继绝”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为万世开太平”的终极社会理想。张载认为,施仁政和礼治,可以成就“足民” “均平”的社会诉求,天下将安定长治。
“民胞物与”:仁爱博爱的思想巅峰
张载的“横渠四句”思想,在其代表作《西铭》(又名《订顽》)中进一步升华。“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胞物与”思想由此而来,成为其思想核心之一:
天地万物一体,人与天地同根同源
对人应像对待兄弟一样关爱
对物也应像对待人一样关切
这种建立在天人合一、万物同根基础上的仁爱思想,倡导忠孝情怀,要求在社会层面上践行道德义务,关怀社会民生,自觉肩负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西铭》:积极乐观的处世哲学
在《西铭》中,张载还提出了积极进取和乐天安命的处世哲学。他认为:
富贵安乐是天地的眷顾,但不能骄横
贫贱困苦是天地的考验,不必绝望
后人将这句话概括为“贫贱忧戚,玉汝于成”,体现了张载既积极进取又超脱的人生态度。
精神的丰碑
张载的一生,就是“民胞物与”精神的真实写照:他不仅在理论上宣扬博爱仁慈,更是在实践中关怀民生,济世苍生。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一代学者,成为中国精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