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出处原文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前事不忘,后世借鉴

当今之中国,国势强盛,非昔日可同日而语。历史的伤痛,我们铭记在心。引以为戒,方能砥砺前行。

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履薄冰,谨慎避蛇。警醒于前车之覆,可免后车之鉴。

《战国策·赵策一·张孟谈既固赵宗》有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意为鉴于往昔之教训,可为后来之行事准则。前车覆于前,后车当减速缓行,避免重蹈覆辙。

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之近义词有: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车之鉴;以往鉴来。

反义词为:重蹈覆辙。

赵简子

张孟谈之明智

赵简子原名赵鞅,乃《赵氏孤儿》中赵武之孙。公元前493年,赵鞅率军击溃范氏和中行氏,彻底清除其势力,执掌晋国政权。
赵鞅卒后,将位传予贤子赵毋恤,即后来的赵襄子。
张孟谈为赵襄子之肱骨,因策动韩魏灭智伯有功,得封左司马一职。
时值国泰民安,张孟谈却主动上书赵襄子,请求辞官归隐。他引述赵简子之言:“五霸之统率诸侯,缘于控制群臣,而不为群臣所控。”张孟谈认为,功高震主,必招祸患,故愿弃功名利禄,保全自身和国家。

张孟谈之忧

赵襄子之不解

赵襄子不解张孟谈之意,反问其功不显乎?位不尊乎?室不奢乎?宝不贵乎?妻妾不美乎?己之器重不厚乎?
张孟谈则曰:“国主未忘乎?臣闻之,往事之训,可为后事之师,此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之谓。”
然赵襄子犹不解,曰:“国之栋梁,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受封受爵,执掌重权,受万民敬仰,非先贤之倡乎?”
张孟谈遂道:“国主言成之美,臣言治国之道也。”

张孟谈之辞官

赵襄子之深思

张孟谈之意甚明:赵氏得国之艰难,亦由功高震主而夺取君位所致。今日功高权重,若不急流勇退,恐为赵国之祸。此乃为社稷安危而献策也。
然赵襄子终是不舍此等贤才,挽留道:“先生姑且退下,容我再三思量。”
此事困扰赵襄子三日,寝食难安,不得其解。命人召张孟谈,问:“君命而臣不遵,当如何?”
张孟谈淡然答道:“若抗旨不遵,则杀之。”
赵襄子闻之更加郁闷。

张孟谈之归隐

张孟谈之另辟蹊径
张孟谈归隐后,仍心忧社稷。其一臣感其为国一片丹心,开导赵襄子云:“左司马为国泰民安而不贪荣利,不顾自身安危,舍弃一切,此乃真英雄也!还是放他走吧!”
赵襄子遂准其所请。
张孟谈辞官归田,不再过问朝政。
然三年后,韩、魏、齐、燕四国违背盟约,准备联军攻赵。
赵襄子寻张孟谈,请其指点迷津。张孟谈淡定自若,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此言不虚。昔日与诸侯结盟,同伐智伯,赵国获十余城。今诸侯违背盟约,将联军攻赵,该当何解?”

张孟谈之再出山

赵襄子之求援

张孟谈胸有成竹,道:“乌合之众不足为虑。你且持剑驾车,迎我入朝,令我居于前殿,掌任命官员之权,让我一试身手。”
赵襄子闻之,拍手称快。
张孟谈受命,令妻出使楚国,长子出使韩国,次子出使魏国,幼子出使齐国。
四国互有猜忌,联盟瓦解,赵国转危为安。
舍己为国,不贪荣利,时刻保持清醒,“若有战召必回”,张孟谈可谓真正的英雄。
牢记国耻,缅怀先贤。这就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由来。

张孟谈之事迹

参考文献:

  • 《中华成语大词典》
  • 《战国策·赵策一·张孟谈固赵宗室
  • 《史记·赵世家》
  • 《全历史·赵简子·赵襄子》

免责声明:

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它们与本文内容无关。如果您认为这些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作者要求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