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泯恩仇 展颜消宿怨,一笑泯恩仇


鲁迅,中国文学史中一面无与伦比的旗帜,伟大的民族魂。

毛主席曾赞叹不已:“鲁迅是中国进化的前驱,前埔的人。他的文学一是批判的,一是革命的。他的骨头最硬,气节最正。他代表了中国文化界坚强的高尚正直的力量。”

在现代自由诗流派的鼎盛时期,鲁迅却反其道而行之,用古典诗词叩开了腐朽旧世界的牢门。

鲁迅的诗,字里行间闪烁着满腔赤胆忠心,如“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他那激昂的呐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至今犹在耳畔回响。

鲁迅一生践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座佑铭,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

除了广为人知的诗句外,鲁迅还有一首流传颇广但鲜为人知出自其手的杰作——《题三义塔》。其中,“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句话可谓家喻户晓。

一笑泯恩仇 展颜消宿怨,一笑泯恩仇

这首诗曾引起不小的争议,原因在于它题写的是日本农人所建的一座纪念塔。理解鲁迅的创作背景,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其诗中的深意。

《题三义塔》

近代·鲁迅

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西村博士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持归养之,初亦相安,而终化去。建塔以藏,且征题咏,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尔。

鲁迅对该诗创作的时间与缘由作了详细说明。

1932年,日本为转移国际视线、迫使国民政府屈服,于1月28日向上海发起进攻,史称一·二八事变。

2月,日本生物学家西村真琴博士参与救助战争中的伤员,并在上海三义里救助了一只饥饿难飞的鸽子。

西村博士将鸽子带回日本,命名为“三义”。他悉心照料这只被视作和平象征的鸽子,希望它繁衍后代,作为中日友好的象征返回上海。

遗憾的是,“三义”最终在黄鼠狼的袭击下离世。悲痛之余,西村博士为其建造了一座纪念塔。

随信,西村博士附上了自己所作的悼念文字,表达他对战争的厌恶,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与愧疚,以及对中日友好的期盼。

6月,收到信件后,鲁迅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诗作为回应。

一笑泯恩仇 展颜消宿怨,一笑泯恩仇

《题三义塔》前两联:“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这四句诗直白刻画了日本侵略军轰炸上海时的惨烈景象。轰鸣的炮火、熊熊的火光、倒塌的房屋、遍地死伤的同胞……在战火中幸存下来的鸽子被好心人救助,并得到妥善照料,直到老死也为之修建了纪念塔,寄托着对和平的希望。

前两联看似写实描绘,实则暗藏玄机。它巧妙地对比了战争的残酷与爱心的伟大。

一方是无情施暴的侵略者,一方是感怀同情、播撒善意的和平使者。鸽子与高塔的意象贯穿始终,成为中日两国人民之间情感传递的纽带。

第三联:“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这句承接前两联,由鸽子联想到精卫鸟的神话故事。如果化去后的鸽子重返人间,定会像精卫鸟一般不懈填海,逐渐缩短中日两国之间的隔阂,团结一切反战力量共同抵抗侵略行径。

这一联表明了鲁迅对和平的向往与对正义事业的坚定支持,同时呼吁中日两国人民共同努力,携手消除战争的阴霾。

一笑泯恩仇 展颜消宿怨,一笑泯恩仇

诗歌的最后一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可谓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结束后两国关系的美好期盼。

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中日两国仍将化干戈为玉帛,重拾兄弟情谊,一笑泯去往昔的恩怨纠葛。

鲁迅的词句中饱含爱与憧憬,指引着两国人民一条脱胎换骨、走向未来的道路。

《题三义塔》气度恢宏,格调高昂,既有对侵略者的深刻控诉,又有对和平的无限向往,展示了鲁迅先生作为民族魂的博大胸怀和远见卓识。

如今中日两国已长久和平共处,但我们永远铭记,是无数英烈用鲜血与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革命先烈精神不朽,中华儿女奋斗不息。

来源:微信公众号“品读诗词歌赋”

作者:向小园

编辑:邓汝濛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