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失语 惟石能言 岁月无语惟石能言在哪


贺兰山岩画:历史的回音,石刻的见证

引言半月谈记者 赵倩

在文字萌芽之前,人类祖先便以岩画的方式记录他们的生活。岩画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形式,现已分布于全球各地,被誉为“人类幼年期的语言”。

宁夏贺兰山东麓,岩画这一古老的文化形式得到充分展现。数以万计的岩画描绘了狩猎、祭祀、娱乐、战争等场景和动植物图案,汇集成了一个生动而逼真的“艺术画廊”。正如作家冯骥才所感怀的:“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贺兰山岩画不仅展示了古人的生活场景和情感需求,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和研究古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等的重要资料。

一、石刻百科全书

贺兰山岩画景区内,一处离地20余米的岩石上,刻有一幅头部有放射状线条的太阳画像。它的面部圆形,双眼重环,还有睫毛,看起来威武庄严。这幅“太阳神”是贺兰山岩画的标志性作品,展现了古代先民对太阳的崇拜。

贺兰山岩画是北方岩画的杰出代表,在世界范围内的岩画家族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早在中国第六世纪,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对此有所记载,称之为“画石山”。

20世纪80年代,贺兰山岩画才被大量发现和公布于世。根据调查,在贺兰山东麓的48个山口中,有27个山口分布着数万幅古代岩画。这些岩画题材广泛,大致可分为动物图像、人面像、人体像、生活图像、符号和几何图案等几大类,涵盖了世界范围内的岩画题材。

在丰富的题材之外,贺兰山岩画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其集中的人面像。“贺兰山岩画最显眼的内容就是人面像,这种人面像在中国南北各地都有出现,但都没有贺兰山这么集中,这在我们所知的全球范围内岩画中也十分罕见。”国际岩画学权威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兆复曾给予贺兰山岩画这样的评价。

二、多民族智慧的结晶

被誉为“中国岩画学之父”的盖山林先生根据文献记载、制作方法、艺术风格等10条依据,推断贺兰山岩画形成于1万年前至3000年前之间。张建国表示,贺兰山岩画不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作品,而是多个民族在几千年甚至上万年历史中的共同创作。

虽然分散于山间岩石上,但它并非是如先前认为的牧羊人随手而作。经过多年研究,学者们相信,这些岩画是古人有意识、有选择的创作。张建国认为,从雕刻岩画的难度和创作思维来看,这些作品并非牧羊人所能胜任。在硬度为6的长石石英杂砂岩上利用石器磨制岩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尤其是一些人面像历经数千年的风霜剥蚀,刻槽仍有1.5厘米深,绝非一人短时间内能完成。

从这些岩画的分布位置,也能看出古人创作岩画的特定目标。在岩画分布最为集中的贺兰口,岩画主要出现在沟口两侧,而更适合刻制岩画的泉水充足、岩石表面光滑的沟内却鲜有岩画。这说明古人除了对环境和石质的要求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心理需求。这也正是为何许多岩画会分布在粗糙的岩石表面、狭窄的缝隙里,甚至一些不易发现的角落中。

1996年,贺兰山岩画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岩画委员会列为非正式世界文化遗产。

三、抢救性保护延长岩画“寿命”

人为破坏和自然风化是世界范围内岩画保护面临的两大难题。对于贺兰山岩画这样的重点保护对象来说,自然风化成为其保护的重中之重。

为了加强对濒危岩画的保护,贺兰山岩画管理处自2008年起与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所合作,对岩画进行病害分析和实验室研究,最终制定了采用灌浆、封护、清洗和加固等措施,解决岩画石质脱落、裂隙、松动、苔藓侵蚀等问题。

张建国介绍说,管理处目前正在贺兰山岩画遗址区设立环境监测站,以收集岩画自然风化因素数据,为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岁月失语 惟石能言 岁月无语惟石能言在哪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陈列的贺兰山岩画 彭昭之 摄

有专家预测,到本世纪末,全球范围内四分之一的岩画将完全消失。在研究岩画病害、研发修复新材料的尽可能地开展岩画普查、做好记录和档案管理,尤其是保存好影像资料至关重要。

十多年前,贺兰山岩画普查时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很多岩画没有留下图片,定位也不够准确。“现在我们正在重新开展贺兰山岩画调查,这一次我们将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对岩画进行精确定位,留存详细的资料。”张建国说。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