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做内向


当代“社恐”:是性格使然,还是疾病预警?

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社会竞争,越来越多的人表示自己感觉“蕉绿”,深陷焦虑的泥潭。除了考试、升学、体重、婚姻等传统压力,一种名为“社会焦虑”的情绪正在蔓延,让人们抗拒社交,恐惧人群。

你是否在社交场合中体会过紧张、不安、尴尬、害怕?是否在众人面前心跳加速、手心出汗、面红耳赤?

性格内向、腼腆害羞,就等于患上了“社恐”吗?

内向≠社恐

社交焦虑症,医学上称为社交恐惧症或人群恐惧症,是一种精神疾病,患者对社交或公开场合产生强烈恐惧和忧虑。心理学将其归类为社交焦虑失协症(SAD),属于焦虑症的一种。

患者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观察的社交场合中,会感到明显且持久的恐惧和焦虑,担心自己的紧张表现或无意识行为招致他人非议,并伴随出汗、面红、手抖、心慌,甚至胸闷、头晕,严重者还会出现大小便失禁,这些都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社恐:身心失衡的警钟

需要注意的是,内向、害羞、胆小并不等同于社交恐惧症。内向者可能在社交方面缺乏优势,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内向和腼腆是常见的人格特质,不具备病理性,虽然在社交场合中会感到压力,但绝大部分人都可以应对。而社交恐惧症患者则会出现自主神经紊乱,他们明知行为异常却无力控制。

导致社交恐惧症的因素错综复杂,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生理角度看,部分学者认为社恐患者的大脑皮层和海马体发育不够完善。生物神经学研究发现,社恐患者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高于常人。

探寻社恐背后的根源

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也不容忽视。研究表明,一级亲属患有社交恐惧症会增加儿童患病风险,而父母的过度保护和限制也会阻碍孩子接触社会和学习社交技能。

童年虐待、频繁搬家、父母婚姻冲突等具体事件,也会对患者的认知和人格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自卑、对外界过度敏感、过分追求完美等特质。

阴影下的童年:社恐的心理根源

社交恐惧症不仅给患者带来生活和社交上的不便,长期危害更是不容忽视。

社交恐惧症常伴随其他精神障碍,最常见的是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和药物滥用。患者因社交焦虑难以与他人沟通,影响情感交流,进而损害身心健康,导致抑郁症。

社恐:心灵的牢笼

对成年人来说,社会焦虑还会损害工作和家庭功能,长期积累的压力会加剧焦虑,甚至引发药物滥用。医学研究表明,焦虑情绪是诱发心脏疾病的重要因素。

社交恐惧症是焦虑障碍的重要亚型,患者常以回避和退缩来缓解焦虑,长期忍受恐惧和痛苦,因此及时识别和治疗至关重要。

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专家建议先尝试自我调节:减缓呼吸频率,进行几次深呼吸;与他人相处时,手握小物件增加安全感;平时多朗读、多微笑,逐步参加熟人间的活动。

要不断进行自我暗示,消除不安和恐惧感,并学习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如果自我调节无效,且焦虑症状持续数月,建议接受专业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是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可以纠正患者的不合理认知,减轻焦虑。抗焦虑训练可以预防急性焦虑发作带来的身心伤害。

专业治疗:驱散社恐阴霾

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例如抗焦虑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和部分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