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把西湖比西子 东波未到说西湖


相传,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苏轼于西湖泛舟饮宴,偶遇一位年芳十二,容貌倾城的歌姬。

这位女子仪态万方,且精通琵琶与舞技,惊艳四座。苏轼为此作下千古佳作,不仅描绘了西湖风光,更赞颂了这位歌姬的绝色容颜。

欲把西湖比西子 东波未到说西湖

日后,二人结为伉俪,成就一段风流佳话。这位歌姬便是苏轼的小妾王朝云,而他为之作的那首诗,正是《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从苏轼与秦观唱和的诗词中,可见他曾在诗中赞誉王朝云为“巫山神女”。因此劝告她,在舞动之时需小心杨花勾引,嫁与春风。

由此可见,苏轼将王朝云比作“西子”,并非无稽之谈。后世,“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句,成为赞美女子姿容出众的绝妙形容,也常被男子用于追求女子之时。

苏轼此句巧妙运用了战国美男子宋玉的一个典故。当时,楚国大夫登徒子曾向楚王谗言,称宋玉俊美风流,出入宫廷恐生祸端。

欲把西湖比西子 东波未到说西湖

宋玉获悉后,撰写了《登徒子好色赋》反驳,称登徒子本人才是好色之徒。其理由在于:登徒子的妻子容貌丑陋,举止粗鄙,却为他生了众多子嗣。

宋玉随后举出自己的例子,称其邻家有一位美女,身材堪称完美,却常翻墙挑逗自己,而自己却无动于衷,可见自己并不好色。

文中所提到的“东家子”,正是宋玉所言的美女,苏轼巧妙将此比喻引入,用于形容女子容颜。

唐宋文人雅士,多有在府中养歌伎。苏轼自诩风流,自然不能例外。当苏轼买下王朝云时,她只有十二岁,尚且年幼,正式纳她为妾,已是十年之后。

苏轼之元配王弗,虽为父母之命所娶,但二人恩爱有加。王弗早逝后,苏洵感念其孝顺,将其合葬于婆婆之旁。

欲把西湖比西子 东波未到说西湖

数年后,苏轼为王弗作下了著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继室王闰之乃王弗之堂妹,成婚于公元1068年左右。

婚五年后,苏轼在西湖买下十二岁的王朝云。王闰之容姿平平,才情有限,而王朝云却聪慧过人,且精通琵琶,能与苏轼琴瑟和鸣,心意相通。

王朝云初入苏府时,身份为歌伎。彼时养歌伎,非但出于享乐,更关乎社交。府中若无歌伎,反而会被视作笑柄。

王闰之贤淑安分,从不干涉苏轼的社交活动,故与王朝云始终相处融洽。后苏轼贬谪黄州,王朝云年逾二十,才正式成为其妾室。

苏轼曾感慨:“子还可责同元亮,妻却差贤胜敬通。”此处的“敬通”指的是东汉学者冯衍,其娶妻悍妒。

欲把西湖比西子 东波未到说西湖

如前文所述,苏轼将王朝云比作西子,源自《燕石斋补》。书中记载,苏轼曾迷恋王朝云的歌舞,将其视为绝色。

野史也有记载称王朝云琵琶技艺超群,曾在黄州太守徐君猷的宴会上技惊四座,为苏轼争得了颜面。苏轼姬妾众多,但最受宠爱的,便是王朝云。

苏轼纳王朝云之初,秦观便作词拍马奉承,称赞苏轼:“霭霭迷春态,溶溶媚晓光。不应容易下巫阳,只恐翰林前世、是襄王。”

秦观的词意为王朝云风姿卓越,容光焕发,宛如巫山神女下凡。苏轼或为前世的襄王,才得与之相伴。在傍晚,她还需去降雨,那时人去楼空,最令人愁肠百结。

欲把西湖比西子 东波未到说西湖

苏轼闻后喜不自胜,便回作一首词,并称赞王朝云:“云鬓裁新绿,霞衣曳晓红。待歌凝立翠筵中,一朵彩云何事、下巫峰。”

这首词的上半阙,同样赞美了王朝云的美丽,形容她就像一朵彩云,从巫山峰降落人间。

下半阕则描绘了王朝云一边对着鸾镜唱歌,一边舞姿轻盈,好像随时会飞走。苏轼害怕她被窗外的杨花引诱,嫁给了春风。

欲把西湖比西子 东波未到说西湖

苏轼的这首词结尾处妙笔生花,隐含之意耐人寻味,体现出他对王朝云深厚的爱意。王朝云与苏轼相依二十余年,始终不离不弃,即便在苏轼被贬惠州时,依然追随左右。

王朝云病逝后,苏轼为其撰写碑文,称赞她“聪慧而富有善心”。他在碑文中写道:“浮屠之上,我将永保你的魂魄;伽蓝之内,你的归宿唯有佛祖。”

通俗地说,此句寓意为:此后我将化作佛塔守候,而你则安居于禅院。如你的遗愿所言,一切皆归于佛。其中“瞻”字暗指苏轼的字子瞻,“依”字则指代王朝云。

苏轼与王朝云的情感或许是发自内心的,不同于他与王弗、王闰之的婚姻,那只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苏轼虽信奉“娶妻娶才”的古训,但感情的流露与外貌 نیز息息相关。

王朝云或许是第一个令苏轼动心的女子。她追随苏轼二十三年,王闰之去世后,苏轼却并未将她扶正为正妻。1096年,王朝云病逝,苏轼将她葬于西湖孤山之上。

欲把西湖比西子 东波未到说西湖

宋朝覆灭后,历代皇帝及贵族的陵墓大多被毁坏殆尽,唯有王朝云的墓冢得以保存下来。后世的文人墨客纷纷到此吊唁,在她的墓上题诗赞美她:“嫁文人胜嫁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