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婵娟是形容爱情的吗 一个男人对女人说千里共婵娟


中秋名作:苏轼《水调歌头》的争议性解读

宋代文人胡仔盛赞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余词俱废",引得后世文人广泛认可。文化名人马未都对这首词的解读却引发了不少争议。

马未都的解读

马未都解析《水调歌头》时,特别关注了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认为,这句词可以用于追求女子,表达长久相守的愿望。

质疑声浪

马未都的解读遭到了质疑。观众普遍认为苏轼这句词表达的是亲情,而非爱情。词作创作于1976年中秋,时值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主动申请外调。写词时,他身处密州,多年未与弟弟苏辙相见。在中秋佳节,他思念远方亲人,借酒消愁,醉后挥毫写下了这首词。纵观全词,表达的是对亲情的深沉和对团圆的渴望。

亲情与爱情

词中"但愿人长久"的"长久"并非一般理解的爱情长久,而是指亲人的身心安康。此词创作背景和内涵,《中国诗词大会》中曾进行过考察,结果显示,100位观众中仅9人答对。

"千里共婵娟"的解读

许多观众认为,这句词写的是爱情,可能源于"婵娟"一词。婵娟多用于形容美女。在这首中秋词中,"婵娟"应解释为明月,这是古诗词中常见用法。例如唐代刘长卿的"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

由此可知,苏轼这句词的含义并非马未都所说的追女之意,而是表达了希望远方亲人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年年共赏明月。

马未都解读的合理性

按照苏轼的原意,马未都的解读显然不符合实际。如果将其视为对词句的引申,则有一定的合理性。

引申与误用

中国文学史上,引申于原意的误用现象并不少见。如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本是写给好友李龟年的,后人却将其引申为爱情。元稹的"贫贱夫妻百事哀"本是怀念好友,后人却用其抱怨贫穷。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词语内涵会发生自然演变。

马未都对"但愿人长久"的引申,本质上也是将苏轼的亲情诗解读为爱情诗。从这个角度看,他的解读并不完全没有道理。

无休止的纠错

近年来,对文学作品进行"斤斤计较"式的纠错现象越发盛行。蒙曼老师在诗词大会上讲解"锄禾日当午"时,就因为"锄禾"指的是整个农作过程,而非夏天的除草而招致网友嘲讽。这种将诗词的含义拆解得琐碎的做法,有必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