铩羽而归是指什么意思 铩羽而归的历史典故


史实改写
昔日苏州城中曾有四户人家,后因其子嗣声名鹊起,为后世所铭记。
这四人皆年幼非凡——
甲:弱冠能挥毫泼墨,过目成诵,九年便能吟诗,获誉“神童”。
乙:资质聪颖,才华横溢,年仅十六便高中秀才榜首。
丙:二岁尚不会言,六岁难立,九岁仍吐字不清。
丁:天资敏捷,幼年熟稔文理,虽家无藏书,却无所不通。
显然,这是一则关于三位神童和一个资质平庸之子的故事。
光阴如白驹过隙。
甲:书法冠绝,人称“明朝狂草第一人”。
乙:乡试第一,后牵涉科场丑闻,隐居江湖,成为名画家。
丙:十余次赴试不第,终成一代宗师,诗文书画俱佳,世人赞其“四绝全才”。
丁:年廿六高中进士,因貌丑未入翰林,年三十三逝,诗才卓绝,誉为“吴中诗冠”。
时间的流逝抹平了童年的鸿沟。
四子皆有成就,名垂青史。令人叹服的是,年少资质最差者,功名最为显赫。
甲:祝枝山,1461—1527年
乙:唐伯虎,1470—1524年
丙:文徵明,1470—1559年
丁:徐祯卿,1479—1511年
此四人,正是传说中的“江南四大才子”。而正史载之曰“吴中四才子”。
1510年代伊始,四大才子中最年轻的徐祯卿早逝。1520年代末期,唐伯虎郁郁而终,祝枝山不服而逝。
仅剩文徵明,那位开智最迟之人,默默地又活了三十余载。
九十仙逝之时,江南四大才子的时代方告彻底落幕。而彼时,许多人家已两三代闻其名而长,原以为他早已作古,却未想竟活到了如此高龄。
俗语云:“勤能补拙,懒能出局。”
时光对每个人,皆为公平。
机缘巧合
人生中有些巧合,令人惊叹。
文徵明与唐伯虎同年生辰,十六岁结交,友谊维系终身。
然,二人性情大相径庭:唐伯虎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文徵明循规蹈矩,为人严肃。
野史记载,有一次,江南四大才子在苏州城外一船宴饮,唐伯虎事前为文徵明安排了一位苏州名妓作陪。
名妓的出场令文徵明手足无措,谎称有事,欲行告辞。名妓嫣然上前拉住文徵明衣袖,文徵明急忙合拢衣襟,作势欲跳湖:
“莫逼我,我真跳了!”
唐伯虎觉得十分无趣,先送文徵明上了岸。
彼时风气,文人雅士与青楼女子扯上些风流韵事,本是常态,非但无碍,反而能添才子风度。
唯独文徵明是个例外。众人皆觉其呆傻可笑。
他确实呆滞。
1498年,文徵明与唐伯虎结伴赴南京应试。
二年前,文徵明已单独赴试一次,惜落榜而归。他暗自宽慰:“江南人才汇聚甚多,一试不中,不足为耻。”
唐伯虎则是首次赴考,事前只略加复习而已。
放榜之日,唐伯虎金榜题名,高中解元。文徵明拨开人群,仔细翻找榜文,却未见己名。
挫败感瞬间袭来,文徵明再也难以自持。当晚,他写下了《客夜》,感叹道:
“功名无据频占梦,风土难便苦忆归。”
回家后,父亲文林宽慰他:“伯虎虽有才,但为人轻浮,行事不稳,恐福祸相依。相反,吾儿将来定能青出于蓝,远胜伯虎。相信为父一次。”
命运逆转
光阴似箭,一年过后,1499年,二人の命运再次翻转。
春风得意的唐伯虎进京参加会试,却遭人举报贿赂考官,舞弊科场。试未考完,便锒铛入狱。
此事最终因证据不足,被认定为无端指控,但卷入其中的唐伯虎,后半生的命运已悄然改变。
同年,曾预言唐伯虎的文林病逝于温州知府任上。
文林有幸未能见得文徵明一生之成就,但若能在冥冥之中得知其处理后事的方式,定能含笑九泉。
按官场惯例,官员任上身亡者,当地会负担葬费,官绅也会奉上赙仪,数千白银有余。此项收入本为家中清贫者减负,办理丧事所需,实为必要。
文徵明却断然拒绝了这份收入。
他特书致谢启,言道:“家父于贵府任职,从未贪墨公帑一文。如今诸公厚礼,本为体恤其清正秉公。但我若受之,便是在父亲身后败坏其名声。就算自己再无出息,我也不愿玷污父亲名节……”
温州人得知文徵明如此坚持,既觉其愚钝,却又心生敬意。
最终,众人用这笔钱在当地修建了一座亭阁,取名“却金亭”,以表彰这对父子。
1500年,唐伯虎出狱回乡,江南举子为之震惊。文人雅士认为,唐伯虎令江南举子蒙羞,恨不得将其逐出原籍。
唐伯虎的妻子,也愤而与其和离分产。
走投无路的唐伯虎给文徵明写信,诉苦道:“一旦失势,连家中的老狗也对我吠个不停。”
他告诉文徵明,欲远游江湖,唯一放心不下的便是弟弟,想托付给文徵明照顾。
文徵明虽家境清贫,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并多次写信劝慰唐伯虎,勿要自暴自弃。
唐伯虎十分感动,回信道:“唯君知我心。”
守拙的意义
1514年,宁王朱宸濠派人到苏州招募人才。
唐伯虎应聘,前往南昌。文徵明劝阻,唐伯虎不听。
招募者也请文徵明同去,说宁王爱才,求贤若渴,待遇优厚。
文徵明再次展现了他的异乎寻常:不管他人如何吹嘘,他态度坚决,称病辞行。他写下了《病中遣怀》,表露心迹:
“潦倒儒冠二十年,业缘仍在利名间。”
“敢言冀北无良马,深愧淮南赋小山。”
“病起秋风吹白发,雨深黄叶暗松关。”
“不妨穷巷频回辙,消受垆香一味闲。”
言下之意,他宁愿清贫自守,也不愿追名逐利。
而唐伯虎到了南昌宁王府,每日吟诗作画,待遇果然不错。
不到半年,宁王便露出了谋反的征兆,唐伯虎这才察觉自己误入贼窝。他想逃,却已无力。于是,装疯卖傻,日日纵酒,做出种种出格之事,正史记载为“佯狂使酒,露其丑秽”。这番牺牲不可谓不大。
就连宁王都受不了他,最终将他放逐。
数年后,宁王果真起兵谋反,被王阳明一举擒获。
唐伯虎逃过一劫。

世人皆赞文徵明目光远瞩。

唐伯虎历经沧桑后,也自叹弗如,提笔致信文徵明,言辞恳切,欲拜师门下。

信中,唐伯虎对文徵明推崇备至,称其处世虽看似淡泊,实则立场坚定,不为名利所动,意志不可动摇。

唐伯虎自谦道:“吾虽在诗画上可与君比肩,然论学识品行,自惭愧不如。纵使年长君数月,亦愿执弟子礼。”

然史料无载文徵明对唐伯虎拜师一事作何反应。然以其性格推测,必是婉拒了。

命运弄人,这对挚友最终天人永隔。

1524年,唐伯虎抱憾离世,而文徵明的人生却迎来转机。彼时文徵明恰逢离苏赴京任职,故而未能参加唐伯虎的葬礼。

余生,他只能在回忆中追念这段深厚的情谊了。

5

文徵明赴京所任之职,乃翰林院待诏。

时年,他已经54岁。

此职位位卑权轻,乃翰林院中最低阶的九品事务官。然文徵明能获此职位,亦是因其才华受工部尚书李充嗣赏识,破格举荐。

若按常理,文徵明断无进入翰林院的可能。他从弱冠之年便开始参加科举,直至年过半百,前后考了九次,皆名落孙山。

中国传统文人,皆怀揣着功名利禄的梦想,待到历经坎坷、实现目标后,才恍然发觉官场并非心中所求,最终 disillusioned,选择远离尘世。

江南四大才子之中,徐祯卿科举之路最为顺遂,年仅26岁便高中进士,却因相貌不佳而无缘翰林院,郁郁寡欢。

祝枝山则与文徵明一样,科举之路颇为坎坷,考了五次才中举人,而后又考了七次,依然未能考取进士。后来,他去广东做了一名知县,待到升迁之时,却以不善为官之名,辞官归隐。

唐伯虎在科举考试中遭遇牢狱之灾,余生凄凉。然即使他顺利考中进士,踏入官场,以其性格,想必也会弃官而去。

文徵明在翰林院待到新鲜感消退,便萌生了辞官回乡之意。

一些同僚因其没有功名而轻视他,甚至当众羞辱说:“我等衙门非画院,岂容画匠在此?”将文徵明视为画匠,刻意贬低他,令他难堪。

此等龌龊之事,再加上官场中许多毫无意义的争斗,让不善钻营、不喜交际的文徵明心生厌倦,急于摆脱。

他多次提出辞呈,但吏部始终不予批准。

在任职三年半后,他终于获准退休还乡。离开京城那天,他写下了一首诗,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终于可以重返山水之间,过上闲适的生活了:

独骑羸马出枫宸,回首长安万斛尘。

白发岂堪供世事?青山自古有闲人。

回首这段短暂的为官生涯,他自嘲道:“小试闲官便乞身,素衣曾不染缁尘”。可见,他从未真正融入过官场。

当文徵明决意还乡之时,祝枝山已驾鹤西去。

至此,江南四大才子仅剩文徵明一人。而文徵明一生所能企及的声誉与成就,也开始姗姗来迟。

6

自帝都归来的文徵明,从此绝意仕途,刻意避开与达官贵人的交往,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诗文书画之中,直至30余年后。

当时人称赞其诗文书画,样样精通,堪称“四绝全才”。

文林当年预言儿子的人生画卷,如今终于徐徐展开:文徵明晚年名扬天下,声望卓著,成为苏州乃至江南文坛的领袖人物。

苏州文氏家族,也因文徵明这位文化巨人的出现,而成功跻身名门望族之列。

尽管他已成为一代宗师,世人最为敬佩的,依然是他人品之高尚。

晚明时期的江南,商品经济繁荣,物欲横流,人们沉醉于纸醉金迷之中。文人墨客可以通过卖文、卖画,甚至是出售科举秘籍来获得丰厚的收入。文徵明一生坚守清贫,其行为与时代格格不入。

在他晚年声名远播之时,许多王公贵族争相求取他的诗文书画。曾有一位明朝藩王直接送给他古董珍玩,却被他原封不动地退回。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为藩王、权贵以及外国使者题字作画。

但若是邻里乡亲求画,无论对方带来的是多么微不足道的土特产,他都来者不拒,欣然挥毫泼墨。

据学者统计,文徵明替人题字作画所得的酬劳,大多是一些普通的食品、日用品以及文房四宝。这些“收入”仅够补贴家用。

事实上,他常年过着 barely making ends meet 的生活,有时甚至不得不向富有的朋友借米度日。

有一位御史听说文徵明借米的事情后,想要接济他,便邀请他到家中长谈。

临行前,御史说道:“听说你生活清贫……”

文徵明不等他说完,便打断道:“我并不清贫。”

御史十分惊讶,指着文徵明一身破旧的衣服说:“不贫困为何还穿着如此破烂的衣服?”

文徵明平静地回答道:“这是因为下雨天,才穿着破衣服出门。”

御史始终没有找到机会开口借钱给文徵明。

明明可以依靠才华致富,但他却不愿多贪图一分一毫。

由于文徵明的书画太过出名,在他生前,市面上就出现了大量的赝品。据当时人王世贞所说,市面上文徵明的真迹,仅占两成。

曾有朋友当场抓到仿造文徵明书画的作伪者,并将其告到文徵明那里。文徵明将作伪者的作品拿来一看,然后说道,此人的才艺不在我之下,只是默默无闻,我只是比他名气大一些罢了。

他对此事毫不在意,也从未追究。

这位作伪者后来甚至拿着赝品,请求文徵明帮忙签名盖章。文徵明也欣然答应了。

别人盗用他的名声,他却从不以为意。有人拿着书画登门求鉴,他也一概说是真迹。

他的弟子们对此十分不解,便询问他为何要这样做。

文徵明解释说,凡是能够购买字画之人,家中必然富有;而出售字画之人,必定是家中贫困,急需用钱。如果因为我一句话而导致双方无法交易,那卖字画的人家岂不是更加陷入困境?

在他看来,拥有一颗 compassionate heart 比起维护自己的名声更加重要。

难怪清代学者朱彝尊感慨万千地说,文徵明“人品第一,书画诗次之”。

文徵明的一生,不像唐伯虎那般诗酒风流,大起大落;也不像祝枝山那样愤世嫉俗,锋芒毕露;更不像徐祯卿那般年少轻狂,才华横溢。

他不像江南四大才子中的其他三人,全然没有天才的光环,仅凭着自己的勤奋、专注、模仿,以及上天赐予的长寿,虽然步伐缓慢,却最终取得了最为辉煌的成就。

他年少时读书,字写得十分难看,被老师 xếp hạng cuối cùng. 他一怒之下,每天坚持练习写《千字文》,一天写十遍,一段时间后,书法便突飞猛进,令众人刮目相看。

他这种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非常人所能及。即使到了80多岁高龄,他依然能够写出一手工整的蝇头小楷。

终其一生,他将小楷练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被誉为“明朝第一”。

他的绘画师承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并且 surpassed him. 在沈周去世后,他独自撑起了整个画派长达四五十年。

他培养了许多艺术人才,其影响力波及明清两代。

他的诗歌,写得韵味十足,如同他的人格一样,平静淡泊,却又回味无穷。例如这首《饮酒》,便写出了他归隐后的心境:

晚得酒中趣,三杯时畅然。

难忘是花下,何物胜樽前。

世事有千变,人生无百年。

唯应骑马客,输我北窗眠。

清代学者沈德潜编选明代诗歌时,四大才子中,只收录了徐祯卿和文徵明的作品。

文徵明头衔的众多,可窥见其显赫的历史地位:

在诗文领域,他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齐名,被称为“吴中四才子”;

书法方面,他与祝枝山、王宠并称为“三大家”;

绘画方面,他与唐伯虎、沈周、仇英合称为“明四家”。

晚明文坛泰斗王世贞于文徵明身后撰写传记时,深有感触地写道:

吴中人谈诗必称赞徐祯卿,论书法必推崇祝允明,论绘画则仰慕唐寅。他们自以为才技过人,殊不知皆为文先生之友,且皆先文先生而去,因此无缘与文先生齐名。人必有年,此言不虚!

言外之意,江南四大才子中,诗、书、画各自擅长,唯有文徵明三绝皆备。何以如此?因其余三人皆英年早逝,未能与之争锋。

这就是命运之手。

牛津艺术史教授柯律格曾言,16至18世纪间,文徵明在中国的影响力堪比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

史料记载,1559年,文徵明在写完一篇墓志铭后,放下笔,正襟端坐,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享年九十。一代宗师就此陨落。

世人再无文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