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人物形象分析 贾宝玉形象的典型性


我国封建社会在世界历史中独树一帜,其专制程度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均无与伦比。除了暴力统治之外,儒家文化作为封建制度的思想支柱,有力地巩固了专制统治。

儒家文化善于将不公正合理化,将其纳入所谓“道德”范畴,让民众的精神世界无处可逃。为了成为一个好人,一个被社会接受的普通人,人们只能自愿接受奴役。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进一步加强,对个体的压迫和对人性的扭曲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与此相对地,人道主义思想开始萌芽。

曹雪芹才华横溢,不羁放纵,愤世嫉俗,堪比唐代诗仙李白。他耗尽毕生心力创作的《红楼梦》,不仅记录了他的青春岁月,更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痛斥社会的黑暗和文化的腐朽。

人道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流派,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它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这三个词语作为当今世界的普遍价值,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但读者是否注意到,这三点恰恰是贾宝玉性格的核心特质。

贾宝玉人物形象分析 贾宝玉形象的典型性

先说自由。贾宝玉并不是一个纨绔子弟,以享乐为人生目标。与书中大多数男性相比,他显然是一个文艺青年。大观园提额时所展现的才华,在十三四岁的年纪,已可称得上博学多才。

他对《四书》之类的“圣贤书”却避之不及,“怕读”,甚至“大半夹生”,“断不能背”。即使遭到惩罚,他也绝不悔改。这说明,他不是不愿意学习,而是拒绝学习那些以功利为目的的知识,这正是自由主义的体现。

学习什么,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宝玉厌恶扼杀灵性的儒家文化,抗拒应试教育,抗拒传统士大夫的人生道路,宁可放弃前途,也不学习“圣贤书”。

他刻意回避与士大夫的交际应酬,对官场恶习深恶痛绝,一心向往远离官场纷争的自由自在的闲散生活。在婚姻上,他追求的是心心相印、两情相悦,而不是权衡利益和家庭背景,这些都是人道主义以人为本,尊重个人自由意志的体现。

贾宝玉人物形象分析 贾宝玉形象的典型性

平等方面尤为突出。他憎恶官场仕途,视士大夫所崇尚的人生价值观为“国贼禄蠹”,这是对封建政治体制的蔑视。他否定自己的贵族阶级身份,结交出身微贱的朋友,这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推崇女性,贬低男性。书中对此着墨甚多,但后世却很少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要知道,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宣扬三纲五常,强调家庭成员的等级差异,让亲情关系也建立在不平等之上,能够最大限度地摧毁人的本性。当本应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关系都被阶级烙印所覆盖的时候,人们对社会的不平等习以为常,甚至自觉维护。

男尊女卑是社会一切不平等制度的基石。宝玉却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女性的清高与男性的卑劣。在他眼中:

而男性却都是“须眉浊物”,这貌似小孩子的任性之言,实则直击封建社会赖以维系的意识核心。

纵观世界历史,文明的进程就是一部人类不断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历史。尤其是平等,其实现程度,就是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而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却是一部漫长的奴役史,平等这一意识绝不容许存在。自宋朝朱熹理学出现以来,平等思想更是遭到残酷镇压,追求平等就是大逆不道,是十恶不赦的大罪。

但在贾宝玉眼中,人与人之间不应该因为性别、贫富或出身家庭而存在天然的高低之分,只有美丑、善恶之别。在人们麻木于互相压迫的时代,这种认识实属难能可贵。

贾宝玉人物形象分析 贾宝玉形象的典型性

再说博爱。博爱是平等意识的延伸。如果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必然会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其他生命。宝玉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他胸无大志,以护花使者为毕生事业。

尽管受到环境的限制,他无法真正保护好那些如花似玉的少女,但不可否认,他确实有这样的意愿。他说:“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这虽然是对黛玉说的,但却是对一切美好生命的一种向往。

他对许多奴仆给予了发自内心的关怀,甚至想过将自己的仆人释放出去,让他们自由。对于犯了错的下人,只要有可能,他都会把错误揽在自己身上,替他们挡下责罚。刘姥姥两次进贾府,贵族女眷们对她或轻视或戏弄,而宝玉期间一共做了两件事,一是想着把珍贵的成窑杯赠送给她度日,二是惦记着她故事里的那个姑娘的生活状况。

龄官画蔷,他自己淋了雨,却担心她。素未谋面的卍儿,他对着她的背影喊道:“你放心,我不会告诉别人的!”这是为了安慰她。当发现茗烟不知道她几岁时,宝玉大为恼火,说“可见他白认识你了”……诸如此类的细节,不胜枚举。

他“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可见,他对大自然的万物都充满爱怜和珍惜。甚至于宁国府的一幅美人图,他也担心它寂寞,“须得我去看望安慰他一番”。

贾宝玉人物形象分析 贾宝玉形象的典型性

根据脂砚斋的透露,书中原本有个情榜,黛玉是“情情”,宝玉是“情不情”。所谓情不情,是相对黛玉的专情而言的,意指宝玉的情是普泛的,无因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博爱。

情字在《红楼梦》中被使用得最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甚至书名也曾改为《情僧录》。作者所描写的各种情,都是人性的表现,有善的,有恶的,有纯粹的,有复杂的。

北大教授叶朗先生曾说:“曹雪芹要寻求‘有情之天下’,要寻求春天,要寻求美的人生。但是现实社会没有春天。所以他就虚构了、创造了一个‘有情之天下’,就是大观园。”

所谓有情之天下,就是一个博爱的世界,而宝玉的情,正是博爱之情,是作者真正推崇的精神境界。他看似异于常人,甚至近乎痴傻,被警幻仙子称为“意淫”,被脂砚斋称为“绝代情痴”,实则闪烁着最耀眼的人性光芒。

贾宝玉人物形象分析 贾宝玉形象的典型性

部分现代读者批评贾宝玉缺乏进取心、责任感,情感泛滥,以今人的眼光视其为“渣男”。解读人物需将其置于时代背景下。在程朱理学盛行的封建社会,贾宝玉的思想与行为却展现出难能可贵的先进性。

他身上体现着近代人道主义的光辉,对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厌弃,对女性的尊重和理解,在当时都是振聋发聩的。受限于时代局限性,这种先进思想缺乏社会基础,注定走向悲剧。正如宝玉身处贵族之家,渴望挣脱枷锁却无力改变,最终只能在幻灭中放弃。

曹雪芹无意将宝玉塑造为革命者或理想男性,而是一位悲剧人物,映照出时代的无奈。我们应尝试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透过宝玉看到人性中闪耀的光辉,而非苛责于他。

贾宝玉的纯粹与理想化,在当今社会或许仍显格格不入。但随着文明进步,或许未来的人们更能理解他的价值,发现他身上跨越时代的宝贵品质。

这正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它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其思想价值历久弥新,对后世仍具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