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是对谁的称呼 足下可以用来称呼自己吗


“足下”是古代一种表示尊敬的称谓,主要用于平起平坐的友人之间,在先秦时代尤其普遍。关于“足下”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一生跌宕起伏。早年因宠妃骊姬作祟,晋献公逼死太子申生,导致重耳和弟弟夷吾流亡在外。重耳先逃往蒲城,后又奔向外婆的狄国。

献公的其他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见此情景,恐遭毒手,纷纷逃命。夷吾奔梁,重耳则投靠了狄国的外婆。

夷吾两人一走,骊姬顺利扶持奚齐登上王位。然而好景不长,奚齐和卓子相继被群臣所杀,晋国陷入内乱,成为无君之国。

申生的妹妹为了挽救危局,恳请丈夫秦穆公出手相助。秦穆公在晋国的两个流亡公子中,发现重耳为人正直,而夷吾心怀不轨。

秦穆公认为扶持一个品行恶劣的人对秦国有利,于是推举夷吾为晋惠公,重耳则继续在狄国流亡。

期间,狐偃、介子推等晋国英才纷纷追随重耳。惠公临终前,担心死后重耳回归争夺王位,便派刺客前往狄国行刺。

重耳得知后,带着心腹连夜逃离狄国。辗转多国后,在楚成王和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终于重返晋国,成为了一国之君。

晋文公离狄国后,饥肠辘辘,逃到卫国时,卫文公因忌惮不肯让其入城,重耳一行只能绕道而行。

饥饿难耐之际,重耳向城外农夫乞食,农夫见他们衣衫褴褛,不仅不给食物,还用泥土羞辱他们。

走投无路时,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熟,救了重耳一命。

晋文公登基后,对昔日恩人论功行赏,赵衰狐偃等皆封侯拜相,唯独忘恩负义,功劳最大的介子推。

介子推对此不以为意,反倒看不惯狐偃等人贪图富贵,认为他们的功绩是上天安排。于是带着母亲隐居绵山。

晋文公得知后,悔恨交加,亲自前往绵山寻找介子推。但介子推躲着不肯出山。

晋文公知道介子推孝顺,于是命令放火烧山,想逼迫他出来救母。

然而火势渐熄时,众人在山中发现介子推和母亲早已死于一棵大树之下。

晋文公悲痛欲绝,将介子推抱过的树砍下来做成木屐穿上。每见木屐,便想起介子推的忠义,常哀叹道:“痛哉足下!”

由此,“足下”一词成为人们表示尊敬的代名词,广泛使用于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