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谥号 李世民的谥号为什么是文


貞觀九年,太上皇李淵於龍馭賓天,時已退位九年。李世民違背父皇薄葬之遺言,加班加點為父皇修建了獻陵,並舉辦了隆重的國葬禮儀。按照慣例,君王駕崩後,繼任君主應奉上廟號與諡號。

《資治通鑑》記載,李世民給父皇的廟號為高祖,諡號為武皇帝。由於李淵曾為太上皇,所以其廟號與諡號相加,即為「大唐高祖太武皇帝」。

曹操薨逝後,曹丕繼承魏國社稷。曹操下葬時,仍為魏王封爵。漢獻帝依曹丕之意,賜曹操「武王」諡號。然曹丕登基稱帝後,立馬將曹操升職為皇帝。曹丕依循慣例,追封曹操為皇帝,其廟號諡號相加,即為「大魏太祖武皇帝」。

《諡法考》雲:「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 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剛強直理曰武,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窮曰武。

古代,諡號乃對大人物蓋棺定論之評價。對皇帝而言,最高的諡號莫過於「文皇帝」,其次為「武皇帝」。一般情況下,開創基業之君的諡號為「文皇帝」,後繼之君的諡號為「武皇帝」。

周朝的開基始祖姬昌,其諡號即為「周文王」。姬發為繼任君主,其功績雖超越父王,但仍將「文王」諡號讓與父王。文王諡號為父王所得,姬發只能改稱「武王」。

北周的開國皇帝宇文泰,其諡號即為「文皇帝」。隋朝的開基始祖與開國皇帝皆為楊堅,楊堅駕崩後,楊廣便賜予父皇「文皇帝」諡號。

曹操在世時,不顧荀彧等人的強烈反對,逼漢獻帝冊封其為魏王。依禮制,王爵方可建立社壇與稷壇。曹操建立魏國,乃魏國社稷開創者,理應如周文王一般,得到「魏文王」諡號。

曹丕為父追封「武皇帝」諡號時,心懷鬼胎。曹丕欲將「文皇帝」諡號留予己身,故而才追諡父皇為「武皇帝」。

曹丕駕崩後,果真得到了夢寐以求的「魏文帝」諡號。然遺憾的是,曹丕的諡號雖看似比父皇尊貴,但在人們心中,卻遠不如父皇。

李淵不僅是大唐的開基始祖,亦是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一手建立大唐王朝,並於在位期間,剿滅薛仁杲、李軌、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蕭銑、高開道、杜伏威、徐元朗、輔公祏等割據勢力,完成光宅中夏的偉業。

李淵還建立了大唐王朝的禮制,制定了《武德律》與「租庸調法」,鑄造「開元通寶」等功績,皆為李淵文治之功。李淵文治武功俱佳,本應獲「文皇帝」諡號。然李世民追諡父皇時,心存私心,意圖將「文皇帝」諡號留在自己手中,遂將武諡號賜予父皇。

《資治通鑑》記載,李世民駕崩後,李治賜予父皇「太宗」廟號與「文皇帝」諡號,李世民的廟號與諡號相加,即為「大唐太宗文皇帝」。

唐文帝李世民有「貞觀之治」,其功勳與知名度皆超越唐武帝李淵。唐朝文武二帝,皆為人中翹楚,為何後人只知其廟號,卻鮮有人知其諡號呢?究其原因,實乃武則天所致。

《資治通鑑》記載,武則天仍為皇后時,便慫恿李治為祖宗添諡號。李治於上元元年,賜李淵新諡號「神堯皇帝」,賜李世民新諡號「文武聖皇帝」。

縱武功赫赫,其他君王頂多只敢占有「文武」二諡號之一。李世民一人獨占「文武」二諡號,又再添「聖」字,顯然當不起如此尊貴的諡號。自李治為祖宗添諡號後,諡號便日趨貶值。

在李治為祖父添諡號之前,人們尊稱皇帝,多以諡號相稱,如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隋文帝等。李治令諡號貶值後,人們便不再稱呼皇帝諡號,而是改稱廟號。

自此,李淵的日常稱呼,便成了「唐高祖」。李世民的日常稱呼,便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為自己留了一個「文皇帝」諡號,結果卻被兒子與兒媳貶了值。若李世民主泉有知,必會賞李治幾個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