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人甚异之 渔人甚异之翻译异


人们固有的印象中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宣扬的是对“世外桃源”的憧憬。然而现在有人提出,根据文中多处提示,《桃花源记》实际上是一个鬼故事。
渔人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陶渊明称该渔人沿着桃花林的溪水走到尽头,遇一山洞后舍船步入。这个山洞“初极狭,才通人。復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东晋时期,为了防止盗墓贼进入墓室,墓道往往就是前窄后宽,大体上呈“凸”字形。而真正的村落,则会将路修成一样宽的形态,以求图个吉利。这也伏笔渔人可能去的是“墓穴”,而非什么村庄。
文中提到,桃源的人因为避秦时乱来到此地后,“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但渔人见到他们时,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既然是与世隔绝,为何到了东晋,衣着打扮与外人无异?
秦朝的服饰与东晋时期是有差异很大的。而且村民们更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说明这些村民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根本不知外界情况。更谈不上衣着的“更新换代”。所以能够解释这一点的,就是村民的衣着都是后人给烧过去的。
后文提及,在一番交谈后,这里的村民拿出酒肉款待渔民。东晋处于南北朝的战乱时期,外界普通百姓食不果腹常有之。而桃花源里能够丰衣足食,尚有酒有肉,这就不免让人联想到封建社会的祭祀活动。后人总会拿出酒肉祭祀死去的先人。渔人在桃花源里吃的,很可能乃是祭品。
渔人回到家后,向当地太守禀报了此事。可太守带人寻找时,再无法找到。后来南阳刘子骥追寻此景,未果病逝。
可以想象一下,渔人误入“鬼界”受到“礼遇”,但人鬼终究殊途。村民特意交代他不要对外说此事,但渔人却言而无信出卖了他们。不断有人找寻的行为,激怒了“鬼界”村民。于是后来过去的人都没好结果。
《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復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修改后的内容:

渔人惊异莫名,问他来自何方。渔人详尽回答。渔人当即想要回村,杀鸡设酒款待他。村中得知此事,纷纷前来问候。渔人自称祖先为了躲避秦末战乱,带领族人和乡人来到此地避世,从此与外界隔绝。渔人询问当世是何时代,竟然不知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渔人一一告知他所知,众村民皆叹惋不已。其他人也轮番邀请渔人至家中,热情款待。渔人逗留数日,辞行而去。村人相告:“此处之事,不可告知外人。”

渔人出村后,寻回船只,便沿路标注醒目标记。抵达郡城后,渔人拜见太守,讲述所见。太守派遣人手跟随渔人,沿其标识探寻。走着走着,众人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桃源之路。南阳人刘子骥品行高尚,听闻此事,欣喜不已,定下前往探访的计划。还没来得及动身,刘子骥便身染重病,中途夭折。自此再无人前往探寻桃源。

《桃花源记》图片合集

渔人甚异之 渔人甚异之翻译异
渔人甚异之 渔人甚异之翻译异
渔人甚异之 渔人甚异之翻译异
渔人甚异之 渔人甚异之翻译异
渔人甚异之 渔人甚异之翻译异

关于《桃花源记》是鬼故事的说法,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全文气氛诡异,渔人一进桃源便开始迷糊,最终找不到归路,与此前透出的好客热情的氛围形成强烈对比,暗示桃源是一个超脱人间世的存在,可能是有鬼神的介入。也有人认为,渔人没能再次找到桃源,可能是因为路途遥远复杂,或者被桃源村民使用了某种障眼法,不代表桃源一定与超自然现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