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的意思 揠苗助长和拔苗助长的故事


近几日宅家无聊,遂观综艺节目消遣。一期台湾综艺节目中,著名主持人吴宗宪的一句“揠苗助长”,令我颇感意外。昔日学习的成语,不正是“拔苗助长”吗?

正确成语:揠苗助长

一番查证后,发现错的竟是我。课本中所学的成语“拔苗助长”,正确写法实为“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典出经典著作《孟子·公孙丑上》。原文记载:“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寓言故事:农夫揠苗

这段话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春秋时期,宋国有位农夫,担心自己的禾苗长得太慢,便天天到田边查看,却每次都失望而归。一日,他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亲自动手将禾苗一个个“拔高”。一天的劳作后,他筋疲力尽,却十分满足,回到家中便兴奋地对家人说道:“今日虽累,吾助苗长矣!”他的儿子听闻后,急忙赶去田间查看,却发现原来青翠的禾苗已尽数枯萎。

于是,孟子感叹道:“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评述:因小失大

这段话意指,天下间希望禾苗快点生长的他不乏少数。认为禾苗无用而任其自生自灭者,如同偷懒的不除草的农夫;妄图以人为力帮助禾苗生长的,如同揠苗助长的农夫,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孟子引此故事,旨在告诫学生,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往往会事与愿违,把好事变成坏事。

由此可见,成语“揠苗助长”流传了2000多年,一直沿用至今。而“拔苗助长”这一写法,最早出现于现代文学家郭沫若的作品中。

郭沫若引用时的改写

1959年,郭沫若在《雄鸡集》中,将“揠苗助长”简化为“拔苗助长”,以批评“命令主义”。两者的含义相同,“拔苗助长”仅笔画更少,更易辨认。后来,为了扫盲运动,便统一将“揠苗助长”改为“拔苗助长”。“揠苗助长”自此淡出小学教材,取而代之的是“拔苗助长”。

两岸术语的差异

上世纪60年代后,“拔苗助长”在内地广泛使用,唯台湾地区沿用“揠苗助长”。吴宗宪等台湾艺人才会在综艺节目中使用“揠苗助长”。

值得注意的是,内地在90年代末又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拔苗助长”恢复为“揠苗助长”。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已采用正确的写法。许多儿童读物中,仍然使用“拔苗助长”。

儿童读物中的误用

例如,2010年,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海豚中华典故亲子读物》中,仍旧使用“拔苗助长”的说法。

【参考资料:《孟子·公孙丑上》《郭沫若:关于发展学术与文艺的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