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伴奏降调


在每一个鲜活的心理学探讨中,我们不断追寻那些深入人心的真相。以著名京剧《红灯记》为例,剧中的李玉和在夸奖自己的女儿李铁梅时,提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也深刻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社会观念。

这种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根深蒂固。在封建社会,尤其是科举制度设立后,“寒门出贵子”的现象成为了普通百姓的梦想之路。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从平民到官僚阶层的跨越,几乎成为一种社会共识,达到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效果。

步入现代社会,“山沟里飞出金凤凰”这种说法则成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体现。即便是出身贫困的孩子,他们的未来成功似乎被赋予了某种宿命感。这样的观念是否有其合理性呢?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孩子常常会受到来自同辈群体的负面影响。未成年人的社会价值观通常以物质水平为标准,他们的阅历有限,难以理解人的多维价值。当这些孩子被标记为“穷人家的孩子”时,常常会遭受孤立甚至霸凌。在这样的环境下,自卑心理极易滋生,并可能伴随终生。哲学家黑格尔曾言:“自卑常常伴随懈怠。”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自卑既能摧毁一个人,使其堕落或精神失常,也能激发其奋起直追,以弥补自身的不足。”面对自卑,个体往往会经历一段困顿期,但这种心理也能促使他们奋发图强,追逐超越他人。

这也是为何许多出身不甚优越的孩子在学习上显得格外刻苦,因为他们希望摆脱被人看不起的困境。从传统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来看,这些“穷人家的孩子”在某些领域的卓越表现,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自身的物质劣势,并通过努力来弥补。

汉语中的“当家”概念包含了多重层面:既要在经济上承担家庭开支,又要在组织上管理家庭社交事务,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承担起“家长”的责任。要做到这些,个体需要具备成熟的心理状态。

那么,“穷人家的孩子”的心理状态如何呢?正如前文所述,如今要实现“当家”,一个人需要具备全面成熟的素质。以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很多生长在贫困环境中的孩子可能连谈恋爱的勇气都没有,更别提组建家庭,成为真正的“家长”。这源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承受了过多的负担,难以在心理上迅速成熟。

贫困家庭的孩子接触“外面的世界”通常较晚。很多孩子直到上大学才有机会离开熟悉的环境,这种初次进入陌生城市的经历,可能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对于那些成绩不佳或需要尽快就业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一生都难以脱离熟悉的乡村生活,这种信息闭塞对他们的心理成长极具影响。

家庭教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贫困家庭中,父母的眼界和格局往往受到限制。这种情况不仅使家庭处于贫困状态,也使得孩子们受到局限。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在研究中发现,低收入群体内部形成了一种“匮乏文化”,这种文化倾向于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忽视长远发展,这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心理。

尽管“穷人家的孩子”在外人面前可能表现得很坚强,但这往往是为了掩盖内心的脆弱。他们为了不被轻视,外表强大却消耗了大量精力,内心的悲伤和消极情绪难以排解,常常陷入自我悲伤的状态。

- 结语 -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热爱探索内心世界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