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的诗句 昙花的诗句有


在阳台的角落里,有一株昙花已经生长了两年多。它的叶片繁茂而高大,呈现出深沉的墨绿色。中秋节临近时,这株昙花的叶子间悄然孕育出了几朵花蕾,随着时间的推移,花蕾逐渐丰满,我却并未过于在意。

直到一个夜晚,我和几位文友小酌归来,突然在房间里嗅到了阵阵奇异的清香,令我瞬间精神焕发。循着香气走到阳台,在月光的映照下,我惊喜地发现,三朵硕大的昙花在不知不觉中盛开了。她们宛如素白的莲花,带着一丝孤高的气质,香气浓郁,仿佛将我引入了一个梦幻的仙境。

昙花,属于仙人掌科、昙花属,是一种肉质灌木植物,广泛作为观赏花卉。它有许多别名,如琼花、昙华、鬼仔花等,还被称为“月下美人”。每到夏秋季节,当夜晚微凉、星空璀璨、月光皎洁时,这些昙花会在短短几个小时内盛开,然后迅速凋谢,因此有“昙花一现”之说。

这种短暂而美丽的开放习性与其原产地密切相关。昙花源自美洲的墨西哥和巴西热带沙漠,那里气候炎热干燥。为了避免强烈的阳光,它选择在夜晚凉爽时绽放,且花期极短,以减少水分流失,帮助它生存。十七世纪中叶,昙花由荷兰人引入台湾,再传入大陆,其夜间短暂开放的特性得以延续。

昙花在我国传入不过三百年,尽管描写它的诗词较少,但她那令人心动的美丽却丝毫不减。清朝雍正年间的范咸,曾在台湾巡查时为昙花所倾倒,写下了一首诗歌:

一茎数蕊尽丛生,粉晕檀心画不成。

静态雪花堪比洁,幽香莲叶与同清。

已蠲浓艳消尘劫,应散诸天入梵声。

传是西方来小种,净因我亦未忘情。

这首诗歌描绘了昙花一茎数朵的美丽景象,形容其如雪花般纯洁,似莲叶般清香。昙花早已消除世间的尘垢,带来的是纯净的佛香和空灵的梵唱。这来自西方的奇花,使诗人身心洁净,抛却了凡俗情感。

昙花后来被称为佛教圣花,称为“韦陀花”,成为护花侍神。清代康熙年间,台湾的孙元衡曾写诗道:

一丛优钵昙花好,移得西天小本来。

日色烟光浮紫气,凌空谁为筑瑶台。

诗中将昙花比作佛教圣花,仿佛生长在佛具钵盂中。紫气升腾,好像有人为昙花筑起了瑶台。清末诗人周延俊也曾以昙花为题,赋予其深奥的禅理佛法:

坐定昙花香古榻;敲残尘梦随疏钟。

他在诗中赋予了昙花禅意,表达了其在尘世中独特的高洁。

清代性灵派诗人袁枚则以精妙的笔触描述了昙花的珍贵:

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

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

他说,像清角那样高亢的乐调难以奏出,昙花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不轻易开放。修炼成仙成佛亦需经过艰苦的过程。

饶宗颐在《优昙花诗》中表达了昙花的高洁品质:

异域有奇卉,托兹园池旁。

夜来孤月明,吐蕊白如霜。

香气生寒水,素影含虚光。

如何一夕凋,殂谢亦可伤。

他将昙花植于自家荷花池旁,月夜中昙花吐蕊如霜,美丽而短暂,让人惋惜。

当代作家汪曾祺也以散文《昙花·鹤和鬼火》赞美了昙花的凡俗之美,写道:

昙花真美呀!雪白雪白的,白得像玉,像通草,像天上的云。花心淡黄,淡得像没有颜色,淡得真雅。她像一个睡醒的美人,正在舒展着她的肢体,一面吹出醉人的香气。啊呀,真香呀!香死了!

他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昙花的美丽,让人感受到她的烟火气息。

明末清初的李渔曾说:“弄花一年,看花十日。”昙花却只有短短的一瞬美丽。午夜时分,昙花的绝美似乎透着凄艳,诠释了生命中的短暂之美。年轻时,我也曾被席慕蓉的诗所打动,她写道:

总是/要在凋谢的清晨/你才会走过/才会发现昨夜/就在你的窗外/我曾经是/怎样美丽又怎样寂寞的/一朵/我爱/也只有我/才知道/你错过的昨夜/曾有过/怎样皎洁的月。

昙花不仅美丽,她还有药用价值,能够软便去毒、清热疗喘。早晨摘取几朵昙花,简单清洗后做成昙花蛋汤或昙花饼,味道滑腻甜香,清肺解痰。原来这来自天国的奇花,亦有平凡之美。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