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作者 致橡树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南海之滨的鼓浪屿

在东海与南海交汇的地方,一座风景如画的城市悄然展现。随着飞机缓缓降落,机舱里传来熟悉的闽南话:“人生的道路漫长,白鹭始终陪伴,厦门航空将是你永远的朋友!”我们抵达了厦门。阳光、海浪、海堤、帆影,还有悠闲飞舞的白鹭,迎接了我们的到来。厦门被誉为白鹭之岛,这片土地上曾经出现过陈嘉庚和林巧稚——一个普通男人和一个普通女人的伟大故事。陈嘉庚一生辛勤劳作,将积蓄用于办学,林巧稚则是终身献身于妇产科的医生,她迎接了无数新生命。他们的平凡中蕴藏着伟大,是厦门的骄傲。

海上花园的鼓浪屿

从鹭岛的南端,沿着窄窄的内海,轮渡几分钟便可抵达鼓浪屿。蔡其矫曾赞美鼓浪屿是“海上的花园”。在这座花园中,舒婷居住在被绿树和鲜花环绕的小楼。登岛后,沿着弯曲的山路行走,十分钟内便能到达她的家。朋友们调侃说,岛上的任何居民都知道舒婷的住处。诗人的家安静、温馨,海浪声是她的日夜伴奏,花香点缀了她的梦境。

鼓浪屿上,很多居民是海外侨民,他们将南洋的建筑风格带回家乡,使鼓浪屿成为了万国建筑博物馆。舒婷的家也是这座博物馆中的一部分。中华路的一栋老楼,两层西式红砖房,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幸存于动乱之中。

舒婷的早年经历

舒婷的童年充满了母爱的温暖:“你苍白的指尖梳理着我的双鬓,我不禁紧紧拉住你的衣襟”,“为了刺,我曾向你哭喊,如今戴着荆冠,我不敢呻吟。”童年如梦般消逝,她被送到偏远的山村“插队”,闽西的上杭,太拔乡,砚田村。曾到访过她的旧居,那里的楼梯狭窄、破旧,门前的小溪从远山流过。山那边依旧是山,她只能对着远山思念故乡。

在那艰难的岁月里,舒婷开始了她的诗歌创作。她的诗中描绘了一只小船搁浅在荒滩上,迷茫地望着大海,仿佛是在写她自己:“风帆已经折断,既没有绿树垂荫,连青草也不肯生长”,“无垠的大海纵有辽阔的疆域,咫尺之内却丧失了最后的力量”。她在诗中表达了对生活的质疑和抗议。

黑暗中的闪光

经过漫长的等待,舒婷终于被允许回乡,但因未能升学,她只得成为流水线上的女工。她的日子枯燥无味,“我们从工厂的流水线撤下,又以流水线的队伍回家来”。她渴望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舒婷在诗中写道:“不知有花朝月夕,只因年来风雨见多”,“人在月光里容易梦游,渴望得到也懂得温柔”。幸运的是,她与诗歌相遇,这成为她内心表达的一种方式。通过偷偷阅读,以及蔡其矫的书单,她汲取了中外优秀诗人的灵感,诗歌为她的孤寂生活带来了生机。

时代的呼唤与个人情感

20世纪70年代,蔡其矫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曾发出真诚的祈求:“我祈求炎夏有风,冬日少雨;我祈求花开有红有紫;我祈求爱情不受讥笑,跌倒有人扶持。”在那个年代,爱情被轻视和否定,女性的情感被压制。舒婷的诗篇,以独特的女性内心独白和情感抒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她的作品包括《致橡树》,这不仅是一份爱情宣言,更是一份对不公正时代的挑战。她在诗中写道:“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首诗不仅是一曲无畏的爱情宣言,更是一份对女性尊严的自立宣言。

鼓浪屿的日光岩与三角梅

如今,回到鼓浪屿,舒婷的小楼外的扶梯通向菽庄花园,再走半小时便是日光岩。鼓浪屿用花香、琴声、浪花和白鹭的飞舞引领我们。日光岩上的郑成功遗址,依旧守望着南海。鲜艳的三角梅从花丛中绽放,钢琴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

这座小岛不仅是诗之岛,也是琴之岛、音乐之岛。这里有许多出色的钢琴家,还有闻名遐迩的钢琴博物馆。我在集美学村的集会上激动地赞美这座海上花园:“鼓浪屿的琴键一敲,日光岩下的三角梅便绽放!”

舒婷的《致橡树》仅是她诗歌创作的开端。之后,她继续用诗歌探讨爱情和女性尊严,创作了《惠安女子》和《神女峰》等佳作。艰难的岁月和四季花开的三角梅给予了她灵感,她用诗歌描绘了美丽的忧伤和成熟。

《致橡树》的传播与影响

《致橡树》首次发表于1979年第4期《诗刊》,1982年被编入诗集《双桅船》,并获全国新诗优秀奖。这首诗多次被选入各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及大学语文教材。它也出现在多个影视作品中,包括电视剧《相思树》、《十里春风不如你》和微电影《致橡树》。在电台和电视台节目中,它被朗诵多次,知名播音员和演员如雅坤、董卿等都曾朗诵过此诗。程天意作曲并演唱了以《致橡树》为歌词的歌曲。

(饶翔郭超整理)

《光明日报》(2019年08月16日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