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教科书式品鉴诗词,唐诗宋词品鉴的第406首古诗词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时逢佳节倍思亲,身在异乡作客愁。

远望兄弟登高处,茱萸满头却缺一。

古诗今译:

在这佳节倍思乡之时,我独自在异地他乡倍感孤寂。

远处的兄弟们正于重阳节登高望远,满头插满了茱萸,却少了我这一个。

注释解说:

⑴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时九为阳数,故称重阳。忆:思念。山东:王维曾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函谷关以东,因此称山东。⑵ 异乡:指他乡、外地。为异客:指作为他乡的客人。⑶ 佳节:美好的节日。⑷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传统习俗。⑸ 茱萸(zhūyú):一种有香气的植物,古时人们相信重阳节佩戴茱萸可以避邪消灾。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品鉴鉴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所作,收录在《全唐诗》的卷一百二十八中。唐代文学研究会的刘学锴先生对这首诗的赏析提供了独到的见解。

王维,这位早期成名的诗人,其创作才华早在少年时期便显现。这首诗作于他十七岁左右。与他后期那些充满山水画意的作品不同,这首诗朴素而真挚,虽简洁却充满力量。正因如此,无论多少年过去,在异乡的游子读到这首诗时,都能深刻体会到其中的情感。这种感动,源于诗句的简洁、深远及其概括的力量。

这首诗作于重阳节,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王维当时居于蒲州,在华山以东,因此在诗中提到“忆山东兄弟”。他写诗时可能正身处长安,为追求仕途而努力。虽然繁华的帝都对年轻士子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对一个年轻的游子而言,却是孤身一人的“异乡”;繁华的背后,却是无亲无靠的孤单。诗中的“独”字和两个“异”字,重重地描绘了这种孤独的感受。这种在异乡的孤立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都在“异乡为异客”中得以体现。古代社会中,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差异较大,使得离开故乡的游子往往感到格外陌生。“异乡”和“异客”正是对这种情感的真实写照。在节日时,这种情感尤为强烈,尤其是佳节本应是团聚的时刻,这种思乡之情自然也就更加深切。王维的这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以其简洁明了的方式,准确地表达了这种普遍存在的情感。

这首诗的前两句直切主题,迅速呈现出高潮,而后两句则采取了不同的写作手法,转向另一种表达方式。尽管前两句的表现力已然强烈,但在接下来的部分,诗人却采用了平淡而又深沉的方式,展现了思乡之情的另一面。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通常人们会佩戴茱萸以避邪。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种芳香植物。在诗的后三句中,诗人没有简单地描述兄弟们在重阳节如何登高、佩戴茱萸,而是以“遍插茱萸少一人”来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兄弟们虽然佩戴了茱萸,但却因为缺少了自己而显得不完整。这种写法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缺席的惋惜,更突出了兄弟们的团聚之中出现的遗憾。这样一种细腻的情感表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正如杜甫《月夜》中“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的情感表现一样。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字摩诘。出生于祁(今山西),其家族后来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因此被称为河东人。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考取进士,历任给事中等职。安禄山叛乱时曾任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之后又官至尚书右丞,因此有“王右丞”的称谓。晚年生活于蓝田辋川,过着官宦与隐逸交织的生活。王维的诗作与孟浩然齐名,被并称为“王孟”。

感谢你每日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