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是谁写的 玉帐深宵悲骏马的作者是谁


秋风萧瑟乌江水

——《乌江亭》古诗词赏析(下篇)

王传学

北宋时期,王安石以《叠题乌江亭》回应了杜牧的《题乌江亭》,诗中提到: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此诗直言项羽的失败是不可逆转的,尽管江东的子弟仍在,但他们再也不会为项羽的复兴而拼死一搏。这首诗通过历史事件的回顾,揭示了项羽自“鸿门宴”后逐渐衰败的过程,直至“垓下之战”时,已处于四面楚歌的绝境。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固执己见,不顾他人之劝告,最终导致众叛亲离。诗中通过“天亡我也,非战之罪”的言辞,生动展示了项羽未能认识自己失误的悲剧。

诗的后半部分则以尖锐的反问形式指出,即便项羽能够重返江东,他所依赖的江东子弟是否还愿意继续为其奋斗?这无疑是对其“卷土重来”幻想的嘲讽,突显了其失败的最终性。王安石的冷峻笔触准确揭示了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人心向背和历史的规律,展现了深刻的历史洞察力。

宋代词人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极力赞美项羽的豪杰风范: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作于南渡后的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李清照与丈夫途经乌江时所作。诗中没有因为项羽的失败而贬低其英雄地位,相反,通过歌颂项羽的气节,表达了对其崇高精神的推崇。诗的开头,以豪杰与鬼雄的对比,深刻表现了项羽作为一位失意英雄的伟大气魄,这种气概在当时南宋的政治背景下尤为珍贵。李清照通过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赞美,实际上是在对当时南宋统治者的怯懦行径进行隐晦的讽刺。

诗中所表达的豪杰精神和对项羽的敬佩,显得格外强烈且感人。李清照将古今历史联系起来,巧妙地借古讽今,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英雄气节的无限向往。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打动了当时的读者,也为后世留下了充满力量的诗篇。

陆游的《项羽》则从另一角度抒发了对项羽未能实现壮志的惋惜: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陆游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项羽的英雄风范与最终的失败。前两句刻画了项羽的力量和勇猛,尽管语气平淡,但其所描绘的项羽形象却充满了敬仰。后两句则表达了对项羽未能采纳范增建议而最终自陷困境的感慨,折射出项羽在失败中自知的无奈和痛苦。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惋惜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壮志未酬的感叹。

清代郑燮在《悲项羽》中,通过悲情的描绘展现项羽的失败:

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

乌江水冷秋风急,寂寞野花开战场。

诗中描绘了项羽在秋风中告别爱姬和骏马的悲壮场景,突显了战争结束后的荒凉和孤寂。诗人的描写将项羽及其爱人、爱马的悲哀与楚汉战争的背景融为一体,充满了深沉的情感。

郑板桥的《鉅鹿之战》也表达了对项羽的钦佩:

项羽提戈来救赵,暴雷惊电连天扫。

臣报君仇子报父,杀尽秦兵如杀草。

快战气盛声喧呼,诸侯壁上惊魂逋。

项王何必为天子,只此快战千古无。

千奸万黠藏凶戾,曹操朱温尽称帝。

何似英雄骏马与美人,乌江过者皆流涕!

郑板桥通过对项羽在鉅鹿之战中的英勇表现的称赞,讽刺了后来的帝王之奸恶。诗中对项羽的赞美与对其他篡位者的批判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对真正英雄的崇敬和对虚伪政权的不满。通过项羽悲壮的乌江渡口情景,诗人表达了对这位真正英雄的深切怀念与无尽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