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马后定理 费马大定理的巧妙证明


近年来,数学界最引人瞩目的成就,非费马大定理的解决莫属。尽管费马早在300多年前便提出了这一难题,但直到1994年,来自英国的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Andrew Wiles)才终于给出了终极答案。这一历史性的突破,令所有数学爱好者感慨万千。

费马后定理 费马大定理的巧妙证明

费马—业余数学的传奇

费马(1601-1665),法国西南一个小镇的富裕商人之子,少年时代并未展露出特别的数学才能。尽管如此,他在家庭的支持下接受了优质的教育,并且后来成为了一名政府官员和成功的律师。

费马后定理 费马大定理的巧妙证明

在费马的年代,数学并非被视作一项专业职业,许多数学家都是业余爱好者,同时从事其他职业。作为一位狂热的数学爱好者,费马的研究极具独特性。虽然不清楚他受到了哪些数学家的影响,但丢番图的《算术》显然对费马的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1637年左右,费马在研究《算术》第二卷时,对毕达哥拉斯方程的多个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试图将方程的幂提高到3,然而未能找到整数解。费马将这一思考的结论写在书中,并宣称有一个“美妙的证明”,但遗憾的是,这个证明并未出现在文献中。究竟费马是否真的拥有证明,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但从现代数学的视角看,这更像是一种夸张的表述。

费马的著作长时间未被人知,直到他的长子塞缪尔花费5年时间将父亲的笔记整理出版,费马的发现才逐渐浮出水面。

数学的希望与失望

欧拉(1707-1783)是第一个认真研究费马大定理的数学家之一。他用“无穷递降法”证明了n=4时的情况,而他对n=3的证明则是第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尽管如此,欧拉的成果未能彻底解决问题,数学界对费马大定理的关注一度冷却。

费马后定理 费马大定理的巧妙证明

进入19世纪,费马大定理成为数论中的一个显赫问题。著名的索菲·热尔曼(1776-1831)重新激起了数学界对该定理的兴趣。热尔曼自学数学后,深入研究数论,并提出了新的策略。她的工作虽然未能完全解决问题,却极大地激发了数学界的热情。

1825年,狄利克雷(1805-1859)和勒让德(1752-1833)在热尔曼的基础上,证明了n=5的情况。随后,拉梅(1795-1870)又证明了n=7的情况。这些成果虽然在科学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费马大定理依然没有完全解决。

不久后,法国科学院悬赏证明费马大定理的奖励。虽然拉梅和柯西(1789-1857)在此期间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证明,但都未能彻底解决问题。库默尔(1810-1893)的来信揭示了他们证明中的关键错误,使得数学界的希望再次陷入绝望。

谷山-志村猜想的曙光

在战后的日本,志村五郎(1930-)和谷山丰(1927-1958)继续深耕数学研究。1954年,他们因共同探讨一篇论文而结识,谁也没想到他们将对费马大定理产生深远影响。1955年,两人提出了模形式和椭圆方程的猜想,这一猜想虽然在当时未被重视,但它后来成为解答费马大定理的重要线索。

费马后定理 费马大定理的巧妙证明

1957年,志村五郎前往普林斯顿进行学术交流,计划继续与谷山合作。遗憾的是,谷山于1958年突然自杀,留下了未完成的研究和深深的惋惜。

直到1984年,Frey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断:如果谷山-志村猜想成立,那么费马大定理也将被证明。这一发现引发了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怀尔斯的终极证明

怀尔斯(1953-)从小便对费马大定理充满兴趣。1974年,他在牛津大学完成本科教育后,进入剑桥大学进行研究生学习。1986年,得知里贝特证明了Frey的猜想后,怀尔斯决定投身于证明谷山-志村猜想的工作。尽管许多数学家对其成功表示怀疑,怀尔斯依然坚持追寻自己的梦想。

最终,怀尔斯在1994年成功证明了费马大定理,完成了这项历时三百年的数学难题。此刻,数学界终于迎来了这一久违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