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边境20关怎么过 地狱边境25关怎么过图解


视频加载中...

作家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如同一扇窗,将读者引入那神秘而遥远的鄂温克族世界。通过年届九旬的女酋长的自述,我们得以窥见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与鄂温克族的独特风貌,这些原本鲜为人知的角落因此变得生动而迷人。

神秘的鄂温克族与大山

“三百多年前,俄军闯入了我们的家园……宁静的山林顿时被打破,猎物逐年减少。我们的祖先从雅库特州的勒拿河迁徙而来,渡过额尔古纳河,在右岸的森林中开始了新的生活。”

——《额尔古纳河右岸》上部 清晨

鄂温克族,意为“居住在山林中的人们”,这是他们对自身的称谓。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鄂温克族的人口不到四万,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新中国成立之前,鄂温克族的使鹿部落以游猎为生,居住在木杆和桦树皮搭建的“撮罗子”里,生活以兽肉和兽皮为主。

根据黑龙江省鄂温克族研究会会长涂亚君的介绍,历史上各个朝代对鄂温克族的称谓和分布都有不同的记录。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鄂温克族被细分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三个支系。

地狱边境20关怎么过 地狱边境25关怎么过图解

如同大自然的见证者,鄂温克族随着历史的洪流不断迁徙。据历史学家的研究,这一族群经历了七次迁徙,一些支系逐渐转向放牧和农业,而有些则坚持驯鹿文化。如今,各地鄂温克族的生活方式因自然条件不同而各异。

涂亚君透露,“内蒙古的鄂温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而黑龙江的鄂温克族则以农业为主。”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生活着一支自贝加尔湖迁徙而来的驯鹿部落——“雅库特”使鹿鄂温克,这正是《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讲述的部落。

地狱边境20关怎么过 地狱边境25关怎么过图解

“斜人柱”或称“希楞柱”或“撮罗子”,是鄂温克人在林中的栖息地。玛妮描述说,鄂温克人用三米多高的落叶松树干搭建成伞形的窝棚,夏天用桦树皮覆盖,冬天则用兽皮包裹。这样的“仙人柱”内部和外部各设一个火塘,用于烹饪和取暖。

每年6月18日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瑟宾节。瑟宾节被称为“欢乐、祥和”的节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征着鄂温克族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节日期间,来自新疆和内蒙古的鄂温克族同胞会身着民族盛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起庆祝。

涂亚君介绍,黑龙江省讷河市的瑟宾节庆祝活动已经举办了31届,每年吸引700多名鄂温克族同胞和数万游客参与,这对于保护和传承鄂温克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鄂温克族的最后“女酋长”

“我和雨雪已经相识多年,我九十岁了。雨雪见证了我的老去,我也目睹了它们的变化。”

——《额尔古纳河右岸》上部 清晨

迟子建笔下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主人公,正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森林部落的传奇老人玛力亚·索。她在2022年8月20日离世,享年101岁,标志着鄂温克族“最后的女酋长”时代的终结。

玛力亚·索于1921年出生在激流河边,80岁之前从未离开过家乡。与驯鹿一起成长的她,遵循古老的游牧方式,当驯鹿吃尽苔藓后,就会搬迁到新的地方。她的母亲会把她放在树皮做的筐子里,驮在驯鹿背上,随家人一起迁徙。

玛力亚·索是家中的唯一女孩,没有接受过 formal 教育。16岁时,她嫁给了比她年长12岁的丈夫拉吉米,后者是部落中的驯鹿拥有者。玛力亚·索身手矫健,年轻时奔跑如风,是村里有名的抓鹿能手,枪法也极为精准。

丈夫去世后,玛力亚·索肩负起了家族重任,尽管部落的酋长制度在1761年已废除,但她依然被族人称为“最后的女酋长”。

2003年,玛力亚·索的部落迎来了变化。当局出资为他们建起了新的房舍,并帮助他们从森林迁至根河市郊,开始了新的生活。在她生命的最后20年里,玛力亚·索一半时间留在山中,与驯鹿为伴,另一半时间则生活在现代化的城市中。

“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乡亲们说,玛力亚·索过上了一生传奇的日子,她的敬爱与尊敬将永远留在大家的心中。

“林海之舟”奥仁

“驯鹿是神赐的礼物,没有它们,我们无法生存。尽管它们曾带走了我的亲人,但我依然深爱它们。没有它们的眼睛,就像白天失去阳光,夜晚失去星星一样,让人心生叹息。”

——《额尔古纳河右岸》上部 清晨

年逾九旬的玛力亚·索仍然在山中饲养驯鹿,致力于传承中国的驯鹿文化。

地狱边境20关怎么过 地狱边境25关怎么过图解

在新时代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生活的景象正发生着改变。瓦莲,大姐,作为玛力亚·索的儿媳,记得婆婆对驯鹿的深情。

“奥仁”在鄂温克语中意为驯鹿。驯鹿性情温顺,适应寒冷地带,早期鄂温克族人依赖它们在原始森林中游猎和搬迁,因此被誉为“林海之舟”。

2015年,瓦莲将近百头驯鹿带到了漠河北极村,让游客也能感受到鄂温克族的驯

鹿文化。她认为,民族文化需要走出去,才能更好地传承。”瓦莲表示,相较于过去驯鹿作为生产工具的角色,如今驯鹿更多地成为了展示民族文化和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媒介。

“驯鹿非常亲人,喜欢与游客互动,它们现在成了我们鄂温克文化的‘宣传大使’。”在瓦莲看来,让更多人了解、喜爱鄂温克族的文化,是对这一文化最好的传承。

迎接现代化的挑战

“我们再也不用在搬迁时刻下树号了,山中的道路越来越多。无论路多还是少,我们仍常常迷失方向,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该去向何方。”

——《额尔古纳河右岸》尾声 半个月亮

玛妮提到:“老一辈的鄂温克族人虽然不愿意离开山林,但山中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尤其是冬天,连一条秋裤都没有,医疗条件也极差,许多族人因此失去了生命。”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的游猎方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鄂温克族的猎民们必须转变生活方式。

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副乡长何岸回忆说:“只有下山定居,找到新的发展道路,才能让这个族群实现长足的发展。”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许多猎民集中居住的地区逐步建立了供销合作社、民族小学、结核病防治院等设施,为鄂温克族猎民提供了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鄂温克族猎民纷纷走出山林,搬迁至新的居住地,实现了从原始生活到现代化生活的跨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大力解决民族群众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推进产业开发和扶贫工作,为鄂温克族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现代化的设施和服务已经在鄂温克族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猎民们逐渐融入新的社会环境,但他们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依然在他们的心中扎根。尽管面临许多挑战,鄂温克族人依然保持着对自己文化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将继续传承并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