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恋爱日 10月27日世界恋爱日的由来


约翰和玛丽安曾是社会上备受推崇的典范夫妻,他们的生活几乎没有争执,即使有争论,也总是理智地沟通,最终达成妥协。这样的完美婚姻看似理所但突如其来的一天,他们却发现彼此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难以忍受。争吵、分居、离婚接踵而至,他们尝试过与不同的情人恋爱、再婚,然而始终未能找到理想中的婚姻。这个故事出自瑞典著名导演和编剧英格玛·伯格曼之手,他于1973年创作了电视剧《婚姻情境》(Scenes from a Marriage)。该剧播出不久后,瑞典的离婚率竟随之上升。

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婚姻和亲密关系的定义与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离婚率持续走高;家务劳动市场化以及女性大量进入职场,使得男性和女性都拥有了独立生活的可能性,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伯格曼的《婚姻情境》显得尤为前瞻。近年来,许多影视作品也开始探讨有毒婚姻(toxic marriages)中脆弱的权力关系、性生活的不满以及不忠的问题,如2019年的《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以及HBO今年翻拍的新版《婚姻情境》。

10月27日恋爱日 10月27日世界恋爱日的由来

虽然爱情与婚姻的变化让人感到震惊,甚至有些恐惧,但研究表明,我们对于亲密关系的需求依旧稳定,我们仍然从这种联系中获得力量和意义。那么,为什么现代爱情和婚姻如此困难?《婚姻情境》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复旦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沈奕斐在中国大戏院举办了一场主题讲座,分享了她对这个话题的研究成果,讲座正值鼓楼西话剧《婚姻情境》上演之际。

沈奕斐提出,虽然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很好地独立生活,甚至有人认为短暂单身的愉悦感超过了婚姻的幸福感,但结婚曾被认为是提供遮风挡雨的避风港。现实往往与期望背道而驰,婚姻带来的风雨不减反增。结婚的必要性成了一个亟待解答的问题。沈奕斐指出,尽管婚姻在当下可能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但社会学研究发现亲密关系依然至关重要。幸福的拐点理论表明,当物质条件达到一定水平后,物质的增加对幸福的提升作用有限,幸福感的提升更多来自于自我存在的意义。

在探讨意义问题时,亲密关系——更确切地说,与他人的联系——扮演了重要角色。沈奕斐认为,虽然我们声称不想结婚,但内心深处对亲密关系的渴望依旧存在。例如,有人虽然不谈恋爱,却希望看到伴侣结婚。她发现,人们在年轻时常忽视亲密关系的重要性,身边的联系较多,如父母和朋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联系逐渐减少,亲密关系的重要性才会逐渐显现。

亲密关系的另一层意义在于身体接触的升华。沈奕斐指出,人对身体接触有天然的需求,缺乏身体接触可能是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诱因之一。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和社会原子化的加深,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变得稀缺。亲密关系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缺。沈奕斐特别喜欢《婚姻情境》这部剧,因为它直面性关系在亲密关系中的重要性。她注意到剧中的夫妻每次关系的改善都与他们的性生活密切相关。事实上,爱情的本质在于处理性关系与亲密关系之间的张力。

10月27日恋爱日 10月27日世界恋爱日的由来

虽然我们依然渴望爱情,但“爱情的降维”现象不可忽视。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变迁使得爱情对不同性别和代际的意义有所不同。沈奕斐指出,传统中国的爱情叙事多为男性中心主义,女性在男性的爱情故事中被视作促进男性个人发展的工具。进入民国时期后,爱情话语体系转为女性主导,恋爱自由被视作个体解放的第一步,带有政治色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爱情的意义逐渐“降维”,跨越阶层的爱情越来越少见,影视作品中的爱情也往往与贫困无关。这一现象反映了爱情作为感性力量被理性商业计算冲刷的也显示出现代爱情的最重要意义是实现自我价值,而非个人解放或跨越社会阶层。

新旧脚本的冲突让现代爱情更难把握

既然亲密关系仍然重要,为何现代爱情和婚姻却如此艰难?沈奕斐提出了“爱情的新旧脚本混杂”的概念。在旧脚本中,婚姻服务于家庭而非个人,主要目的是传宗接代和光宗耀祖。在这种模式下,个人的意愿和利益要服从于家族利益,婚姻的缔结依赖于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虽然这种模式下婚姻稳定,但也意味着个人需要承担较少的选择责任。然而在现代社会,新脚本的爱情模式强调个人意愿、选择和幸福,婚姻的缔结依赖于双方能够在一起变得更好。

沈奕斐指出,当下的爱情模式是“新旧脚本的混杂”,即人们希望拥有爱情的自主性,但又对旧式爱情的稳定性难以割舍。这解释了为何近年来强调“命中注定我爱你”的电视剧,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受到热捧。亲密关系的不确定性和对自身在关系中表现的焦虑成为了困扰人的问题,这也是《婚姻情境》中男主角反复追问的焦点。沈奕斐认为,人们希望同时兼得新旧脚本中的好处,男性希望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都能表现出色,女性则希望男性既关注自己,又有成功事业。这种双重标准使得找到合适的伴侣变得困难重重。

10月27日恋爱日 10月27日世界恋爱日的由来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中国社会经历的现代性变革密切相关。过去四五十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转型,相当于西方社会一个世纪的变迁,我们与上一代人的爱情观念差异显著。这种差异使得我们难以彻底摆脱旧脚本的束缚。而独生子女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对爱的理解偏差。沈奕斐指出,爱的本质是对一个人产生好奇、愿意接近、帮助和独占,与TA形成联盟。爱应强调给予。年轻人习惯于被给予的爱,这也可能是当代爱情难以把握的原因之一。

沈奕斐认为,在越来越强调理性的时代,亲密关系是少数可以让人感性投入的领域。这种投入也可能导致一个问题:人们将所有对感性世界的美好幻想和期待寄托于爱情和婚姻上。爱情和婚姻无法承载如此重的意义。《婚姻情境》中,男女主角最初认为婚姻的问题在于无法从中获得幸福,逃离成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逃离之后,他们又重新走到了一起。沈奕斐认为这表明,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关键在于认识到婚姻只能承载部分的幸福意义,其余的需要通过其他途径获得。

10月27日恋爱日 10月27日世界恋爱日的由来

婚姻关系是否能够长久,还取决于是否能够识别初期关系与长期关系的逻辑差异。在一段亲密关系的初期阶段(前18个月),人们关注的是寻找共同点和共鸣。当关系进入长期阶段,双方的差异和互补性成为关系长久的关键。任何深度的人际关系都需要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