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后面一句


《论语》教育智慧: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文/王营

原文:6.23子曰:“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6.23孔子说:“聪明人的快乐像水一样,仁德者的快乐像山一样;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感悟:这段话概括了孔子对“智者”和“仁者”不同人生境界的理解。学术界对此有不同解读。有人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理解为聪明人对水的热爱,而仁德者则偏爱山。南宋理学家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提出,智者因能通达事理而与水相似,因此乐于水;仁者则因安于义理如山,故乐于山。相较之下,南怀瑾则强调智者的快乐如水,悠然自得且活泼,而仁者的快乐如山,高尚而宁静。本文采用后者的观点。

智者,意即聪明人,他们深谙世事,思维敏捷,个性好动,犹如水流不息。正因如此,孔子得出结论:“知者动”、“知者乐”,智者的思维与行为始终保持活跃,人生则显得乐观而豁达。

古人常以水为乐,因为水不仅能够陶冶情操,还能启迪智慧。老子作为古代一位杰出的智者,对水的赞美之词令人印象深刻。《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水,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为:“上善若水”和“天下莫柔弱于水”。前者指出,道德高尚的人应如水般滋润万物而不争,处于低洼之处却接近大道,因此君子应选择善地而居,保持内心的宁静,待人以仁,讲究信用和条理,善于施展才能,懂得把握时机。后者则揭示了水的力量:柔弱的水能够穿透坚硬的岩石,弱者胜强者、柔者胜刚者的道理虽为人所知,却难以实践。圣人云:“能够承受国家屈辱的人,才算得上天下的主宰;能承担国家的灾难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君王。”孔子向老子请教,对其思想有所领悟,因此在“智者乐水”的表达中,期望君子能如水般,保持旺盛的活力与善良的品格。

仁者,代表仁厚之人,他们内心坚守义理,性情温和而不易激动,宛如稳重的高山,因此孔子用山来比拟仁者。正因仁者如山,孔子自然得出结论:“仁者静”、“仁者寿”。仁者心中始终坚守“仁”的信念,因此他们通常冷静且不易冲动,从而使得仁者往往长寿。此处的“寿”也有更深的含义,指的是精神的延续,正如老子所说的“死而不亡者,寿”。诚如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仁人志士生前为大众谋福利,死后通过思想和精神激励后人,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他们的“长寿”远超常人。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代文人墨客在高山之巅,常常感慨万千,或抒发对历史的感伤,或表达对时事的苦闷,或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李白在《独坐敬亭山》中写道:“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描绘了他在高山之上独坐的宁静,心中烦忧在与这秀美的山水相对中悄然释放。杜甫在《望岳》中则歌颂了泰山的雄伟,诗句中洋溢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壮志,表达了他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豪情,渴望俯视一切的气概。

国学大师钱穆对此章节有独到的解读:“道德本乎人性,人性出于自然,自然之美反映于人心,表而出之,则为艺术。”这句话充分肯定了文学艺术家高尚的道德,也为“仁者爱山”提供了最恰当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