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如何治理 雾霾治理的优点


面对中国日益严峻的雾霾问题,解决方案显得愈发复杂。要实现长效治理,必须从根本上调整能源结构和消费模式,以应对环境污染的巨大压力。

*本文根据戚凯在“盘古·智见”论坛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文|戚凯,

盘古智库研究员、北京市社科院助理研究员

雾霾治理的挑战

雾霾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过度索取,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且发展迅速的国家。当前,中国依旧沿用传统的能源消耗模式,这在短期内看似有效,却在长期内造成了不可逆的环境损害。

解决雾霾问题的关键在于减少社会整体能源消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呈现出S型曲线,早期阶段的增长是线性的。若不对生产生活方式进行根本性改变,这一规律难以逆转。

资源禀赋的限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近年来美国的发电量为4万亿度,其中燃煤和天然气各占33%,核能占20%。而中国的发电量为5.2万亿度,燃煤发电占到63%。这种“煤多油少气缺”的状况使得转型的代价异常高,特别是东亚市场天然气价格是美国的两倍,经济承受能力有限。

尽管中国的能源强度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例如,吨钢和火电的能耗分别高出15%,汽车燃油效率也低于美国和日本。由此可见,提升能源效率的潜力巨大,降低单位能耗自然而然能减轻污染压力。

当前治霾面临的问题

在政策实施与公众感知方面,存在多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府的科普与宣传工作不足,导致公众对雾霾成因存在误解。尤其是在机动车限行政策方面,许多人认为与雾霾无关,因此对红色预警期间的小客车限行措施表示抵触。

工业企业在运营中有合法盈利的权利,临时停产往往对其利益造成损害。需要考虑对这些企业的补偿措施,否则单纯的强制措施难以持久。

环保监督的有效性同样面临挑战。一些工业企业可能会采取“白天停产、晚上生产”的策略,环保部门人手不足,难以全面监控。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和老百姓的就业问题也加大了治理雾霾的难度。

社会的参与度在防治雾霾中也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禁止露天烧烤的政策往往遭到公众的反对,然而在北京,油烟排放的确不容小觑。相较之下,台湾的餐饮行业在排放治理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法律要求与公众参与相结合,效果显著。

虽然新能源的发展势在必行,但目前的迅猛扩张却给系统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内蒙古的风电与各地的太阳能项目因无法入网而导致投资浪费。与其一味追求开源,不如注重节流,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才是压缩总消耗的根本途径。

随着各项挑战的显现,雾霾治理的道路依然漫长。需要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合力,共同应对这一严峻的环境问题。只有通过综合性的措施,才能在未来实现真正的绿色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