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sses巧克力 好时巧克力寓意是什么


近期,随着“好时撤柜闭店”一词迅速登上微博热搜,众多媒体开始关注这个曾经辉煌的巧克力品牌。2月12日,好时公司通过官方微博发布了澄清声明,重申了中国市场在其业务中的重要性,并承诺将继续在这一市场中投入更多资源。

声明中提到,新经销商的启用一方面显示了品牌的持续努力,另一方面也隐含了之前关于其经销体系混乱的报道。

好时曾在中国糖果市场享有盛名,其在南京路上的专营店一度能够创造亿元的销售额,而其位于上海的好时大世界则被视作巧克力爱好者的圣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光辉时刻已然成为过去,如今人们的目光更多投向了“只融在口,不融在手”的MM豆。

而在更广泛的糖果市场,品牌更替的浪潮依旧在悄然进行。

在这一轮竞争中,尽管巧克力品牌没有遭遇剧烈的市场动荡,然而潜藏在口味、心理和营销策略中的博弈,却预示着品类可能面临着深刻的变革。

01、三十年甜蜜战争

巧克力作为一种高端休闲糖果,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而在中国市场的普及不过三十年。1987年,苏州姑苏食品机械总厂制造出中国本土首套巧克力生产设备,这一事件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

与此玛氏、好时、吉百利和费列罗等外资品牌也相继进入中国市场,这些品牌掀起了中国糖果市场的“甜蜜战争”。

对于90年代的年轻一代,巧克力的品牌认知多来自于电视广告中的德芙女孩,但在外资品牌盛行之前,本土品牌“金帝”曾短暂辉煌。

1990年,中粮金帝食品有限公司成立,并推出了中国第一款国产巧克力“金帝”。在其诞生的初期,金帝巧克力凭借直销模式迅速占领市场,成为90年代初期的销量冠军。

外资品牌的强势进入和灵活的市场策略迅速改变了局面,金帝的市场优势在短短几年内被逐渐蚕食。

玛氏推出的德芙巧克力则是外资品牌成功的典范。作为“食品界的宝洁”,德芙以其优质口感和出色的营销策略迅速占领市场,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德芙几乎成为了中国巧克力的代名词。

德芙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其口感和品牌形象,更重要的是其巧妙的广告策略,从“此刻尽丝滑”到“巧克力和下雨天更配哦”的经典文案,塑造了强烈的品牌认同感。

并非所有品牌都能如德芙般顺利发展。

在90年代同期进入中国市场的吉百利便经历了波折,尽管曾在全国范围内开设工厂并并购本土企业,但市场表现始终不佳。其在中国的营业额远不及其在英国的表现,逐渐陷入困境。

吉百利还经历了一系列负面事件,从产品质量问题到被收购后出现的税务纠纷,使其在竞争中失去了优势。

同样的命运也降临在好时身上。

1995年,好时进入中国市场,凭借水滴状的Kisses巧克力初期获得了一定的关注,但由于其过于谨慎的市场策略,未能抓住成长机遇。最初的中国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保守的做法让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2004年,好时因内部管理混乱退出中国市场,直到2006年才重新整顿后再度进入。当时的市场竞争已大不如前,众多品牌蜂拥而至,市场形势变得愈发复杂。

2014年,好时收购了金丝猴,试图借助后者在三四线城市的市场优势,但这一策略并未奏效。

金丝猴主要依赖节庆市场,其销售渠道与好时的产品并不匹配,反而使好时面临了更大的负担。最终,好时不得不以低价转让金丝猴。

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好时的全球净销售额约为81.5亿美元,尽管同比增长2%,但在中国市场却遭遇了46%的下滑,表明其在这一市场的困境愈发明显。

未来的市场并不乐观

在好时面临困境的国内的巧克力品牌也在不断尝试寻求生存之道。在德芙的影响下,国产巧克力的价格却几乎没有上涨,导致众多品牌举步维艰。

金丝猴的收购和转让、金帝的逐步衰退,以及徐福记的被收购,都在说明国内市场竞争的残酷。

尽管部分国产品牌努力求生,但大多数依然面临前途未卜的局面。近年来,即便是玛氏和费列罗等国际品牌也感受到市场的压力,纷纷调整策略以应对消费者的变化。

根据欧睿国际的数据,2020年中国巧克力零售市场规模同比下降20亿元,显示出市场萎缩的严峻形势。

随着消费者对糖的偏好逐渐降低,食品企业开始研发无糖产品,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低糖或无糖的巧克力,传统的高糖产品逐渐被边缘化。

在这种背景下,巧克力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的市场趋势正在悄然形成。

过去曾被视为兴奋剂的糖,现在反而成为消费者的忌讳。对于品牌而言,如何在“抗糖”潮流中寻求生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面对新一代消费者,巧克力的传统甜蜜寓言已不再适用,品牌必须寻找新的营销策略以重塑消费者的认同。

在这个物质丰盈的时代,巧克力品牌要想重现辉煌,无疑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