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的近义词 参观的近义词


在印度乌代浦,游客们在湖边餐馆驻足,频频对着对岸的美景拍照。(刘帆/图)

全文共

1520

字,阅读大约需要

分钟

文|魏川

责任编辑|陈斌

想必每个人都有过“我想去看看这个世界”的冲动,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了不少人的向往。买好机票,飞越重重山水,然而当抵达目的地时,许多人却沉浸于手机屏幕,忽视了眼前的美景。旅行对于他们而言,似乎只是为了在不同的地方更新社交媒体状态。

科技本是为了服务人类,然而它往往反过来支配了人们的行为。旅行的初衷是放松心情、增长见识与享受美好体验,但随着相机、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旅行的本质悄然发生了改变。

回顾上世纪末,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早期的出境游人群开始涌现。那时候的旅行以“经济实惠”为口号,短短几天就可以游遍多个国家,车上睡觉,下车拍照,似乎在用这种方式记录自己的“见识”。

拍照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旅游本身,回到家后,照片成为展示自己经历的一种方式。到了今天,这种记录的行为演变为一个热词:“打卡”。打卡的背后,是人们对社交认可的渴望。

“打卡”本是指考勤签到,但在社交网络的推动下,这一词汇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成为了记录和分享的代名词,目的是向周围的人展示自己的生活和经历。与之相对的,过去常用的“mark”更强调个人的记录,别人未必知道,甚至故意不让外人知晓。

如今,打卡行为与“网红”现象密不可分,所谓的“网红打卡地”吸引着无数追逐时尚的人群。那些从未刷过小视频的人,往往对这种现象感到无感,根本无法产生共鸣。

十年前,人们普遍认为,随着中国游客的见识增长,他们会更加懂得如何享受旅行。如今的现实是,智能手机逐渐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社交网络则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最近,在东南亚某地旅行时,看到一个以红树林和萤火虫为特色的网红打卡地,游客多为中国人。夜幕降临时,乘船驶入河道,满天繁星映照水面,水波荡漾着两岸的红树林。向导一再提醒游客禁止拍照,闪光灯会影响萤火虫的生存,手机拍摄效果也极其有限。

向导轻轻点亮微弱的灯光,吸引萤火虫飞舞,瞬间,整片树林被点亮,星光与虫光交织成美妙的画面。微风轻拂,草木的芳香弥漫,眼前的美景让人心潮澎湃,思绪飘忽,感受到深深的愉悦。周围的人却大声喧哗,影响了这一刻的宁静。尽管有提醒,仍有人不顾劝阻,打开手机拍照,闪光灯闪烁,令向导愤怒不已。虽然大多数人遵循了规则,却无法记录这一刻的美,心中不禁感到无奈和焦虑。

令人好奇的是,究竟有多少游客能够做到全程不拍照,或者拍完照后不分享?旅行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不乏社交元素。仅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打卡”文化似乎在降低我们对美的鉴赏能力。

审美体验需要主动去感知,只有用心去欣赏,才能真正体会到美的存在。如果在现场没有用心,拍出的照片再怎么精美,也只是视觉的再现,难以与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相提并论。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追求方便与效率,但这种基于工具的体验并不会提升人的素养。实际上,人一生中最珍贵的体验便是审美体验。唯有这种体验,才能充分展现个体的自由意志,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审美体验是一种直观的感受,唯有身处现场,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美,而视频、照片或是之后的回忆都无法替代现场的感动。在旅行中,懂得珍惜眼前的景致,才算是真正的“会玩”。

在这次东南亚之旅中,我选择不使用手机,专注于当下的每一刻,结果让我感到无比舒适,旅行的乐趣也因此倍增。

在当今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保持对美的敏感和热爱,是一场值得追求的旅程。真正的旅行,不仅在于抵达目的地,更在于心灵的触动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