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双喜真的有钱吗 焦双喜真的是富二代吗


最近观看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视频,主角是初代网红马牛逼,他的真实姓名是焦双喜,喜欢被称作阿B哥。作为2006年便开始在网络上发布短视频的创作者,他无疑是我国短视频行业的先驱之一。他的作品却引发了争议,成为了讨论的焦点。

在视频中,一开始几位评委,包括主持人张绍刚,显然对B哥抱有成见。通过他们的神态和言辞,可以看出他们对B哥的成见,主要源于对他过往作品的评价。B哥拍摄的一些出格视频,难免让人感到不适,尤其是那些身处社会高层的评委们。

在B哥进行自我介绍后,视频的高潮部分随即展开。他展示了一个与外国女性借钱的小短片。在交流中,B哥用生硬的英语向对方求助,而当对方无奈拒绝时,他则从袋子里拿出一把菜刀,惊吓得外国女性匆忙逃离。这个视频的笑点似乎隐含在“dollar”和“刀”的发音相似中,但笔者实在难以找到其中的幽默。

观看完视频后,fesco的副总葛晓非感慨道:“我觉得这是个特别可悲的人……你们去纵容他(B哥)拍这种视频,是很可悲的。”此言一出,评委慕岩则反驳:“我认为这不是他可悲,而是整个娱乐产业可悲。”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唇枪舌剑的辩论,让张绍刚和B哥面面相觑,难以插话。

撇开视频内容不谈,笔者更想关注评论区的热烈反应,许多人似乎只是盲目跟风,缺乏深入思考。他们对B哥的支持与反对,往往掺杂着个人情感,忽略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视频中的评委从未说过短视频不行或没有未来,他们的批判更集中在B哥的表现和制作手法上。细想一下,B哥所拍摄的作品,大多都是极具争议性的,包括在地铁里喝色拉油、以及与“妇炎洁”相关的恶搞短片,甚至有些立意不错但表现方式失当的创作,如在地铁中宣传禁毒时赤裸上身把面粉洒在头上等。这些作品显然都旨在吸引眼球,甚至有些哗众取宠。

回想起第一次观看B哥的视频时,并没有“社交牛逼症”这个词汇,但当时的直觉与现在的认知如出一辙。他的表现无所畏惧,似乎与“尴尬”二字毫无关系。他完全不在意外界的评价,肆意展现自己,这种个性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尤显珍贵,因此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有人对他嗤之以鼻,认为他毫无底线;也有人欣赏他的放纵与自由。

评论区中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之类的说法显得极其幼稚。笔者认为,B哥并不是值得学习的典范。他在视频中直言只要不触犯法律就行,这种思维显然缺乏道德底线。实际上,视频中的评委表现并非如评论所说的那么可悲,反而颇具深度。一位评委曾指出:“网络中的视频,不仅要有法律底线,更要有道德底线。”正如他所说,现如今的视频行业正朝着规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出格内容被封禁,B哥的某快账号早在2019年就被封了。

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B哥在视频中曾承诺十年后仍将拍摄短视频,而如今他果然依旧活跃在这个领域。他所制作的视频在质量和深度上真的有所提高吗?笔者在查看他最近的作品时,感觉仿佛是新瓶装旧酒,老梗重拍。他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拥有超过八百万的粉丝,这种坚持的精神值得称赞,能够在这个行业坚守十几年,终见成效。

但令人无法理解的依然是评论区的奇怪观点,许多评论似乎与视频内容毫无关联。他们似乎热衷于看草根逆袭、打脸权威的情节,而对实际情况却视而不见。正如某条评论所说,B哥早期拍摄短视频,现在短视频行业兴起,便声称他眼光独到,反而批评评委短视。笔者童年时期便爱好竞技游戏,现在它竟然进军亚运会,难道我也因此自豪吗?

归根结底,B哥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并非评论所称的短视频鼻祖。他或许算得上一个先驱,因早早走在了短视频热潮的前头,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尽管这份名声并不光彩,但“黑红也是红”。他终于在风口中获利,享受到了时代的红利。

对于B哥的成功,理应祝贺,但他并不值得被赞美。正是这份复杂的情感,让人对他的作品与人生有了更深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