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贫乐道成语 安贫乐道成语故事


成语典故评注:安贫乐道

【典故出处】

源自《文子.上仁》:

在这部道家经典中,文子曾向老子询问:“仁义礼为何不如道德重要?”老子回应道:“仁者以哀乐为论,义者以得失为明。然四海之内,哀乐无法普及,倘若耗尽国库之财,仍不足以惠及万民。修道行德乃为上策,顺应天地之性,自然万物各安其所,仁义随之而生。”老子指出,真正的大丈夫应居于厚德,而非薄利。若德超乎所应得,则尊重;若禄超乎德则凶险。德之高低与义之多少并无直接关联,而应以道德为根本,方能立身行道。

【释义】

安于贫困的状态,并以信守道义为乐趣。

【典故说明】

《文子》不仅是道教经典,也是对自然无为理念的深刻阐释。文子与老子之间的问答,揭示了道家哲学中的智慧:追求仁义的行为虽好,却无法广泛施行,因此修身养德、顺应自然更为重要。真正的智者应当不拘泥于物质的得失,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保持对道的执着和信仰。即使身处困境,也能乐于守道,不贪求私欲,这就是“安贫乐道”的深刻内涵。后来,这个成语演变为一种比喻,形容那些能在贫困中安然自得,且始终坚守道义的人。

参考词语:好道安贫;守道安贫;安贫守道;乐道安贫。

【参证】

“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听到真理,晚上死去也无遗憾。这句出自《论语.里仁》,形容对真理追求的迫切。《南齐书》中的荀伯玉曾表示:“朝闻道,夕死可矣”,显示了他对知识的渴求。明代朱权在《冲莫子》中提到:“你既觉悟了朝闻道,夕死可矣,却为何畏惧风涛?”

【评注】

宋代的苏轼在《荐布衣陈师道状》中提到:“右臣等伏见徐州布衣陈师道,文辞高古,超越同辈,安贫守道。”这句成语的核心在于守道,因为道是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难以得来。在充满纷扰的世间,真正的道能穿透迷雾,指引通往未来的方向。

【评析】

《孟子.滕文公下》中提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大丈夫。”这段话论述了做人的原则,强调在守道的意义上,人们面对的物质世界其实是一层迷雾,阻碍了他们对真理的追求。这也反映出社会中的种种迷惑。

人生如同一场闭卷考试,场上常有误导的声音。若心中明了正道,便能突破迷雾,找到真正的方向。“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传达的不仅是对真理追求的勇气,更是内心坚定的信念。既然已得道,纵然离世,也将迈向美好的未来。

“安贫乐道”不仅仅是对物质的超然,更是一种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坚守。生活中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若能坚持道义、安于内心,便可在浮华的尘世中找到宁静与快乐。这是对人生的一种深刻领悟与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