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和微米的换算 毫米和微米的换算关系


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微课的创新形式为学习提供了便利和趣味。特别是最近推出的微课点评系列,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一节小学数学微课《认识毫米》,并对其内容和设计进行全面分析。

在了解毫米的概念之前,我们需要先复习一下厘米。尺子上的大格表示1厘米,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物品如一颗瓜子、一粒花生、甚至是一枚纽扣,长度大约都是1厘米。

">

测量物体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在用尺子测量时,确保零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然后再查看物体的右端所对应的刻度。这就是物体的实际长度。

">

接下来,我们一同来测量这支铅笔的长度。将铅笔的左端对准尺子的零刻度,可以看到另一端恰好指向6厘米。这支铅笔的长度为6厘米。

">

测量完铅笔后,能否跟随喵博士一起测量笔记本的厚度?我们发现笔记本的厚度显然不到1厘米。是否还有更小的单位呢?

">

在1厘米的长度中,我们可以看到它被细分为10个小格,每个小格正好是一毫米。让我们一起数数:1,2,3,4,5,6,7,8,经过数格后得出笔记本的厚度是8毫米。

接下来,喵博士给我们出了一个新问题:一只小蜜蜂的长度是多少?根据尺子上的刻度进行测量,可以发现这只小蜜蜂的长度介于2厘米和3厘米之间,具体为2厘米3毫米。

今天我们在喵博士的带领下认识了毫米,测量了笔记本的厚度和小蜜蜂的长度,并且了解到1厘米等于10毫米。关于毫米的内容到这里结束,我们下次再见!

一、微课设计

这节微课的设计显现出洋葱数学的风格,选题简洁,动画效果精美,时长适中,堪称真正的“微”课。

课程设计中,注重了学生的实践体验,测量过程贯穿始终,使学生在测量不同物品的过程中复习厘米,并认识毫米及其换算关系。这样的设计极为精致。

二、微课制作技术

本微课采用手绘软件制作,教师亲自绘制的图形配色统一,视觉上给人以舒适的感觉。手绘动画的运用不仅增添了亲切感,也很好地体现了“动手实践”的理念。

三、各环节点评

1. 导入环节:微课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回忆一厘米的长度,并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一厘米的概念。

这个环节设计得相当细致,有理论有实践,但在短短的3分钟中,导入环节占用了1分15秒,显然影响了后续的讲解时间。

2. 讲解新知环节:

(1) 微课通过测量笔记本厚度启发学生探寻比厘米更小的单位,了解1厘米由10个小格组成。这一引导方式非常巧妙,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引入这一概念后,教师却直接告知学生厘米包含10个小格,使得后续的数格活动失去了一定意义。

(2) 知道小格长度为1毫米后,教师立刻测量笔记本的厚度,这一过程并未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认识毫米”的学习任务。与厘米的复习环节相比,认识毫米时却缺少了与生活的联系。如果能够让学生观察毫米在尺子上的特点,了解短刻度线的分布,便会更有助于后续的测量活动。

例如,在测量笔记本厚度时,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刻度来简化计算,而不是逐个数格。

3. 练习环节:

此环节设计了测量小蜜蜂的长度,但实际操作中,学生无法参与。设计案例时应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在实际环境中操作,而非仅仅依赖视频中的情境。

总评:

从技术层面来看,这节微课是无可挑剔的,教师的语言表达和师生互动设计都十分出色。如果能够更明确课程重点,做到详略得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案例引导实践,将会更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